楊三喜
一些教育機構盲目追隨商家的炒作組織學生過“洋節”,卻對傳統節日不感冒,對傳統文化進校園等活動冷冷淡淡。結果可能是越來越多民族傳統的節日得不到認同,甚至被摒棄和遺忘。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處理問題的方式在光怪陸離的外來節日文化的熏陶下受到不良影響。
剛剛過去的萬圣節,與往年相比似乎特別火熱。幼兒園、中小學校等教育機構也紛紛舉辦萬圣節活動,組織小朋友們參加。這引發了不少家長的疑慮和社會的爭議,到底應不應該組織幼兒、中小學生過萬圣節?反對過萬圣節是不是就失去了文化自信?
“洋節”并不可怕,圣誕節、情人節、父親節、母親節這類來自西方的節日在今天的中國早已深深扎根。而且,不僅中國人過“洋節”,外國人也過春節等中國節日。節日已經成為了不同文化之間交流的重要載體。
圣誕節等西方節日形式之所以受到歡迎,一方面是因為它形式豐富多彩、節奏歡快,契合了年輕人的愛玩、愛鬧的天性。與之相比,中國傳統的過節方式則顯得比較單調、沉悶。而在“洋節”的傳播過程中,商家進行各種宣傳、運作,恨不得把每一個節日都打造成“購物節”,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不過,與商家和大學生等群體自發組織萬圣節活動不同,越來越多的幼兒園、中小學校組織學生過萬圣節則讓人擔憂。
也許有人覺得這樣的活動很有趣,孩子們通過變裝等方式擺脫平時的約束,自由地搞怪搗亂,在盡情玩耍中釋放天性。而老師則可以在活動中向小朋友們介紹西方文化,這同時也是一種情景教育。
但是,每一個節日都是特定民族和文化的產物,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萬圣節是西方的“鬼節”,節日背后不乏死亡、驚悚、恐怖等主題。幼兒園等教育機構若不加甄別地一味照搬商業機構的活動形式,恐怕將事與愿違。而節日背后的文化內涵更是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所不能理解的。如果缺乏積極、正確的引導,孩子們可能不僅不能理解節日背后的積極意義,也不能感受到節日本身的快樂。
教育機構組織青少年過萬圣節并不單純是一種娛樂活動,更是一種教育活動。既然是一種教育活動,針對的對象又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處于形成階段的青少年,那么組織者就更得好好思考為何要過萬圣節?又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達到什么樣的教育目的?這樣的節日又將在青少年的意識深處產生怎樣的影響?如果不能回答好這些問題,盲目地追趕時髦,粗暴地把萬圣節帶入孩子們的生活中,無疑是對他們的不負責任,也是對教育的不負責任。
現實中,一些教育機構盲目追隨商家的炒作組織學生過“洋節”,卻對傳統節日不感冒,對傳統文化進校園等活動冷冷淡淡。這樣的結果可能是越來越多民族傳統節日得不到認同,甚至被摒棄和遺忘。青少年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處理問題的方式在光怪陸離的外來節日文化的熏陶下受到不良影響。
在全球文化交流和碰撞日益緊密的當下,一些西方國家借助節日進行文化滲透,傳播其價值觀、文化觀念的行為尤其需要提防。對于外來文化,我們的態度應該是開放的、包容的,但也應該是批判的,而不是采取“拿來主義”,不加辨別和取舍。在中小學乃至幼兒園校園內,組織學生過“洋節”也就更應該慎之又慎。
其實,民族傳統節日也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德育教育的寶貴資源,而且只要有心,同樣可以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獨具魅力,受到青少年的喜愛。學校教育過程中更應該發掘傳統節日的豐富內涵,創新過節方式,充分利用傳統節日做好青少年德育工作,引導孩子們了解優秀傳統文化,讓他們從小了解、體認、熱愛我們自己的文化,做一個向上、有根的人。
(作者系本報見習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