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光
最近買了一本書——《民國老試卷》,書中收集了民國時期清華、北大、燕京大學等著名大學自主招生的考試卷。
買這本書緣于一個故事:1917年,北京大學在上海組織一次自主招生,剛來北大的年輕教授胡適在作文閱卷中給出了一個滿分,這名考生其他科目均不理想,數學還是零分。在招生會議上,胡適力主破格錄取,獲得校長蔡元培的支持,被破格錄取的考生叫羅家倫。
14年后,已經是清華大學校長的羅家倫,又破格錄取了數學成績同樣糟糕的兩名考生,他們是錢鐘書和吳晗。
抗戰時期,南開大學與清華、北大合并成立西南聯合大學,南開學校創始人張伯苓把南開中學遷到了重慶。《巨流河》作者齊邦璦當時在南開中學讀書,她回憶說,南開中學的時光是快樂的,老師不僅學養深厚,對學生也寬容慈悲。她的同學謝邦敏語文好、會作詞,但物理不會,在期末的物理考試卷上作首詞,交了上去。物理老師魏榮爵看后寫道:“卷是白卷,詞是好詞;人各有志,給分六十。”后來,謝邦敏考上了西南聯大法律系。
去年8月,我到日本看望女兒,在東京小住。那里的學校也正在放暑假,東京社區廣場和公園很多,規模稍大點兒的廣場有足球場,小點兒的有籃球場或排球場,場地內成群的中學生、小學生在那里踢球、玩球,陽光自信的神情溢于言表。在早稻田大學讀研究生的女兒向我介紹說,日本的中小學有各種體育、文藝等社團組織,學生不光學習,還有大量時間參加各類活動,力求全面發展。日本學校的特點是,“辦得鮮活,玩得盡興,學得愉快”。
教育的內涵是教書育人。教育所開啟的應該是人性、潛能、習慣和興趣養成。“有教無類”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師對各類的學生都應該“寬以待人”。當下的教育模式和招生考試體制,幾乎陷入分數決定論的誤區。社會氣象萬千,生活豐富多彩,學校教育不應該單純以分數論學生的好壞與成敗,而應該為現代社會培養各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