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首批學生如今讀高三,對他們來說,10月中旬剛結束的學考選考已是第三次高考了。在等待出分的這段時間,社會上對新高考的各種分析和議論層出不窮,有褒有貶。
新高考
筆者看來,新高考改革顯然借鑒了美國經驗,實行3+3方案,前面的3,類似美國的SAT1,語文、數學、外語,其中外語單科另考,可考兩次,語文、數學只能考一次;后面的3,相當于SAT2,可在7門課程中任意選擇3門組合,可考兩次。各學科的競賽成績則相當于美國的AP(大學預修課程)。在錄取上,采用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既要看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成績,又要看選考的三門成績,甚至還可以看其他4門學考的成績。這看起來似乎改變了憑一次高考分數評價錄取的一考定終身情況。不過,這套方法隨著在高中的具體執行情況,人們發現現實與理想的距離還很遠。特別是對長期已經習慣于應試的中國學生來說,該如何適應這種巨大的轉變?
●高校基本缺位的情況下,選拔性考試如何實現?
但中國的教育生態與美國完全不同。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高考,從理論上說,占主體地位的應該是高校,即高考應是高校選拔人才、進行人才分流的依據。但是,我們的高校是缺位的,基本上從來沒有擁有過主導地位。就算被人們熱捧的自主招生,所占比例也被嚴格控制在5%以內。多數高校只能等待教育主管部門把他們認為的合適分數的考生分配進各個高校。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幾乎所有的優質大學都是公立的,學校經費以政府撥款為主,社會和私人捐贈比例很小。在高考中高校從來都不具有話語權。當然,中國教育也講究把最好的資源留給學習能力最強的學生,不過,做到這一點是有難度的。
最重要的是它要求高考成績必須客觀地反映出學生之間的差距,充分顯示出選拔性的特點。其實這一點在傳統高考中做得已經比較到位,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那么看新高考,選考的3門,先以等級賦分,再折算分數計入高考成績。不說這個過程有多少麻煩和不夠精確,單是能考兩次取最高分這一項,就意味著學生的分數區分度會大大降低,弱化了選拔性功能。那么,最后的選拔性只能體現在語文、數學、外語上,外語也要排除,因為也可以考兩次。語文和數學兩張卷子,真的能達到選拔的功能嗎?比較難。
●在高考頻繁的生態下,學生該怎么學習、教師該怎么教書呢?
新高考改革的目的之一是減負,能做到嗎?答案是否定的。讀到高三的第一批新高考實踐者們發現,他們的暑假和寒假都不見了,原因是,考試一場接一場,每一次學考選考的時間都在新學期開學后的一個半月左右,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地進入倒計時,40多天復習考試顯然倉促,就直接把寒假和暑假也倒計進去了。
新高考之后,每個學期被分割成兩部分,前面一個半月是復習,學考選考之后,放一周左右春假和秋假,匆忙學點新課,接著期中考試。再學一個來月,期末已經到了。大家發現考試和為了考試而進行復習所占用的時間,比過去要多得多,自然地,學習新課、尋找和探究各學科特點和樂趣的時間,越來越少。
記者聽到很多學生和家長抱怨新課學得太快,來不及消化,來不及喜歡,這和上新課的時間太少不無關系。而且,一般4月、10月本是各學校舉辦體育文化節、社團文化節的主要時期,安排了那么重要的學考選考,就只能放棄或者走個形式。這樣一來,三年高中,原本應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變得枯燥無味,只剩下無休止的考試。校內學不夠,只能找校外,補習成為常態。用的是什么時間?當然是周末,還有每一個寒假和暑假。“考前集訓”這個詞過去多指學科競賽學生在比賽前的集中強化訓練,現在適用于所有高中生的任何時間,因為高中所有時間都離下一場大考很近。
學生到底要考多少場呢?新高考為每個學生每門科目提供了兩次考試機會,最少需要3場選考、4場學考、1場英語學考、1場語文學考、1場數學學考,以及1場語高考、1場數學高考,是12場。如果學生每一門課都考兩次,則最多要考22場。因為學考選考成績2年內有效,所以大部分學生第一次學考選考時間會放在高二的10月、4月,高三的10月、4月、6月,高二上學期10月考掉部分學考,高二下學期4月份考完剩下全部學考,高三的兩次考試用來對付選考和高考。
為了讓孩子們備考得比較充分,學校的教學安排不得不變得非常不合理:因為學考選考時間大幅提前,而且要求學生在高一下學期結束前就選定學考、選考科目,所以多數科目必須提前開課。有的學校高一開足了10門課,每門課只能減少課時。例如原本應高二正式開始的生物課被迫提前到高一,讓很多學生因缺乏有機化學知識而難以理解生物課本中的概念。開了課還要趕進度,一般要求在一年內完成。常常出現政治、歷史課的教學活動只剩下圈出提綱重點、組織背書默寫,物理化學則以兩個星期一本書的進度馬不停蹄地向前沖。本應該在課堂上鍛煉的邏輯思維能力、學科理解能力只能在試卷中去提升,老師的引導作用被削弱。慢課堂沒有了,透徹課堂沒有了,生動的課堂也沒有了。“題做得越多成績越好”再次流行起來。“沒怎么懂嗎?去做題吧,能懂多少算多少,題目做得多了,自然懂得會多一些。”很多老師這樣無奈地說。
●新高考的最大福利———選擇,孩子們如何享受?
提前學習和學習的快節奏直接產生了一個問題: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從何而來?新高考最大的福利據說是給了學生最大的選擇權,那么這個選擇權如何才能實現呢?
很多孩子都說,他們糊里糊涂地學完了一門課,根本來不及產生興趣,因為老師講得快,只能講個大概,所以感受不到有趣。這可會產生嚴重后果,因為高一下學期就要選課了,而且是一次選定,不能更改的!
這種選課迷茫,讓十五六歲的學生驚慌。我所看到的,不少孩子真的還不怎么了解自己,也不怎么了解學科,他們只了解老師,于是就根據自己的學科成績以及對各門學科老師的喜愛程度來選擇。一旦換了老師,就發現自己選擇性錯誤,大呼后悔!但沒有后悔的機會。尤其是那些文理科傾向不是太明顯的學生,更會陷入選擇困難。這種普遍性的迷茫造成遵從興趣和理想基本上無從談起。這到底是擴大了學生的選課自主權,還是給本就處于人生岔路口的高中生一個更加難以抉擇的選項?少年學生,不就是應該多變的嗎?如果要給他們選擇權,不妨給個徹底,只到高三需要升學的時候再選,豈不更好?
●對新高考,焦慮都來自不適應嗎?
新高考,理論上所有高中學生都可以參加高中階段任何一次學考選考,就算是高一學生也可以,但因成績兩年有效的因素,多數學生會在高二上學期的10月學考選考,變成了高二高三大混考。這給學生造成了極大壓力,同時也是不公平的。試想,只學了一年的新高二考生如何考得過高三學生?學考考生如何考得過選考考生?就算是很優秀的學生,除了高三3門選考科目,得A的機會都不是太多,這是公平的嗎?
所有選考、學考考生統起來給成績,學考又相對容易,只要考不到滿分,都不算好,都沒有得到好成績的保障。
新高考讓家長、老師和學生普遍焦慮,有人說,這是因為他們仍然在用應試教育的心態來對待高考,所以會不適應。新高考的關鍵詞是“選擇”,現在的高中生從小到大都沒做過類似的選擇,都是考什么就學什么,現在是選什么學什么,仍然是應試。而讓學生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將來要做什么,這樣的生涯規劃應該從初中,甚至小學開始。那么往下延伸,初中有可能做這個工作嗎?小學有可能做這個工作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