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學本科,父親雖有錢供她讀書,但認為“撿垃圾都比讀書強”而拒絕提供學費和生活費,“讀書無用論”再次受到網友和媒體的熱議。專家學者指出,以投資的角度來看大學的教育是錯誤。
“讀4年書8萬,高中畢業打工掙8萬,來回16萬,拿去買房或開店都能賺錢。”玲玲父親為讀大學算了一筆經濟賬,于是認定讀大學是“肯定會失敗的投資”,他寧愿出錢資助玲玲做點小生意,也不愿“扔幾萬學費進去打水漂”。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是中國老百姓信奉的一句至理名言。但如今隨著大學就業難的現狀越來越明顯。近年來,這種被稱為“新讀書無用論”的風氣,在社會中特別是廣大農村已呈蔓之勢。
四川省社科院社會學教授胡光偉表示,當面臨選擇時,玲玲父親算了一個“機會成本”賬,但他忽略了“幸存者偏差”,“父親只看到自己小學程度還算比較成功,但大部分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并不是很成功,他用自己的典型案例以點帶面,太主觀。”
大學肄業的比爾·蓋茨常被用來證明“讀書無用”,但這顯然只看到了表象。有網友舉例說明很多大企業家都沒有接受大學教育卻依然有錢有地位,成都紅旗連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世如被網友頻頻提起。
但曹世如認為,讀書讀得多是件好事,“我們那一代人,因為成長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所以有時候能憑借勤奮和經驗就能獲得較好發展。但如今的社會跟以前的環境不一樣,年輕人如果不好好學知識就會落伍。當然,也不能一位地讀死書,要懂得學以致用。”
胡光偉不贊成“讀書無用論”的觀點,他認為雖然大學也需反思教育體系和質量,但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怎么讀書主要靠學生自己。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李越也認為,“讀書無用”不等同于“上大學無用”。因為很多知識和能力是可以從其他途徑獲得,在如今多元化的社會中,有不同的選擇也很正常,上大學或許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大學是對自身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整體提升,純粹以投資的角度來看大學的教育肯定是錯誤的。“我們支持多元化的價值探討,但是作為家長而言,應該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
此外,玲玲考上的這所省屬重點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玲玲父親這種單純以投資角度看待大學教育的想法肯定是錯誤的,大學教育對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肯定是有重要作用。
針對此事,也有許多熱心市民表示愿意支助玲玲讀大學。昨日下午,在玲玲接受了這一萬元愛心資助款后,玲玲的父親則認為,直到現在,他都覺得自己的觀念沒有錯,他也希望有人能夠說服他。
同樣是開學季,被譽為“奔跑女孩”的成都女孩路玉婷卻坐在輪椅上認真聽課。幾年來,路玉婷一邊學習,一邊照顧生病的媽媽和近乎癱瘓的外婆。開學前她因照顧外婆不幸髕骨脫落,被迫坐上輪椅。新的傷病和忙碌的高中生活,她又一次面臨著人生的考驗。盡管如此,她依然沒有放棄學業,繼續奔跑,為自己理想的大學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