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湖南龍山軍訓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該如何看待和平時期的學生軍訓?評論版特刊發兩篇專家文章,以饗讀者。
■劉玉清 楊軍
“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歷史征程的今天,學生軍訓不僅是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的基礎工程,而且是學生增強國防觀念和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
學生軍訓是學生依法履行兵役義務的基本形式。符合服兵役條件的應征公民,主要從以下三種形式履行兵役義務:一是參加解放軍或武警部隊服現役;二是編入民兵組織或經過登記服預備役。三是普通高校和普通高中的學生參加軍事訓練。普通高校和普通高中的學生參加軍事訓練,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第8條“高等院校的學生在就學期間,必須接受基本軍事訓練”的規定組織開展的,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和總政治部對我國學校教育提出的要求。這既是國家法律賦予在校學生的一項保衛祖國的光榮使命,又是履行公民義務、依法服兵役的一種形式。
學生軍訓是加強國防后備力量建設的重要舉措。學生軍訓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軍事理論教育,一是軍事技能訓練,它們共同為培養高素質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保衛者服務的同時,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儲備合格后備兵員和培養預備役軍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軍事技能訓練和軍事理論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學生軍訓,不僅能夠樹立牢固的國防觀念,而且可以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和報效祖國的理想信念,同時也學到了軍事知識,掌握了一定的軍事技能,加深了對人民軍隊的理解,為國家戰時兵員動員打下了堅實基礎。
學生軍訓是增強國防意識,強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的客觀需要。21世紀的學生,肩負振興中華、建設中華的重任。這要求我們必須通過廣泛深入的教育,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和國家安全意識,培養廣大青少年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衛國之勇,樹立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責任感。在軍事訓練實踐中,學生從集合站隊不能遲到中懂得了什么是熱愛集體,從拉歌比賽勝負中認識到團結就是力量,從立正稍息、齊步正步中體會到什么是組織紀律。半個月的軍事訓練,同學們從動作拖拉、自由散漫的學生,懂得一切行動聽指揮。
學生軍訓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和意志品格。通過軍事訓練、身體力行,摸爬滾打,極大地磨礪了學生的身心素質。不但增加國防知識和軍事技能,同時磨掉他們身上的“嬌”、“驕”二氣,明白“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學生軍訓的時間雖然是短暫的,但在他們人生的旅途上已經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增強他們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面對困難、戰勝挫折的信心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