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積極推動本科教學創新,特別設置“高年資教師崗位”,就一些院系的某些重點課程面向全國招聘資深主講教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劉慶生教授即為本學期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學院聘請的一位高年資教授。本文為劉教授于11月21日發表在科學網博客上的文章,談他受聘高年資教師的心路歷程與感悟,現轉載與大家共享。
今年上學期結束前夕,我們學院院長電話與我通報一件事情,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學院經學校審批,設置了一個“高年資教師崗位”。這是中山大學在本科教學上采取的一個新舉措,對于一些院系的某些重點課程面向全國招聘資深主講教師。這個舉措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有點相似,他們對于一些課程(主要是基礎課程)不設固定教師編制,臨時聘任那些科研背景好教學出色的資深教師主講。這次地科院向全國招聘一位主講“地球物理學”課程的老教師。我們院長說,這個崗位似乎我很適合,建議我申請。為此,我上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學院網站游覽了一下這個崗位的職責要求。
從資歷上看,我是一個在地球物理學領域教學科研超過40年的老教師(從留校算起,第二年就開始教學至辦理退休手續)。我在職時曾經給學校“國家地質學理科基地班”主講過五屆“地球物理概論”課程,至今我與教過的幾個理科基地班的優秀學生一直保持聯系。一位2007屆學生至今還記得當年我的教學風格,強調學生注重閱讀相關文獻。他說當年我建議他們閱讀高山教授(201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的標志性成果—“中國東部地球化學組成”的論文,這篇論文的重要創新是提出了我國華北地臺大陸下地殼化學成分的分層結構。因此,這個教學經歷與中大“高年資教師崗位”職責(面向地質類專業的“地球物理學”課程)似乎很是匹配。
然而,對于是否申請這個“高年資教師崗位”,我也有點顧慮:一是目前我的科研工作依然比較繁忙,主持的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一項重要成果已經被暑假出國休假耽誤了一段時間,論文的初稿基本完成,只需修改幾遍即可提交。如果要接這個“差事”,無疑還得再次拖延這項成果的完成。此外,這門課程學時數較多,如果周學時安排太少將會牽扯我一個學期的精力。為此,我向院長建議,為了支持中山大學地科院地球物理課程教學,是否考慮院里其他幾位比我年輕的退休教師去應聘這個崗位。幾天后,院長告訴我,經過他一一梳理院里退休老師的基本情況,認為還是我比較適合這個崗位。為此,我只好按照“崗位”要求,向中山大學地科院提供了相關材料(推薦信、退休證、職稱證、業績證明、教學證明、身份證及身體健康證明等),接受中山大學“高年資教師崗位”聘任機構遴選。
經過中山大學地科院領導與教授們討論,決定聘任我承擔這個“高年資教師崗位”的“地球物理學”課程主講教師。這個崗位除了主講“地球物理學”課程外,還要承擔一點“教學督導”工作,聽取四位年輕教師的課堂教學。后來有人告訴我,他們也從網上查詢了我的相關信息,并告訴我在全國幾位應聘者中我可能屬于其中最年長者。他們似乎主要看中我的科研經歷和學術背景。他們也尊重我的建議,安排每周兩次課程,這樣可以在兩個月期間完成這門課程的教學任務,為此,我表示接受這個任務。
地球物理學是一門依賴現代科學與技術的學科,是數學-物理學與地質學交叉產生的“新興學科”,需要較高的數學、物理與地質學基礎知識。我在職時給我們學校地質學理科基地班講授課程的名稱為“地球物理導論”,安排的學時數與這次中大地質專業相當。我給這門課程性質定位:準確的地球物理基本概念與綜合地質學知識。這門課程的難點是如何將地球物理基本概念及知識與相關地質學概念及知識(礦物巖石地球化學與構造地質等)有機結合。據我所知,我國地球物理學界一些同行長期以來注重地球物理學基本原理本身,例如地球物理反演理論研究,忽視與地質理論深層次結合。為此在今年5月18日在武漢大學舉辦的“地球科學前沿國際研討會暨中國地球科學促進會2016年會”上,我專門做了一個“地球物理的挑戰”報告,提請地球物理學界同行們重視地球物理原理與地質學理論結合,提升我國固體地球科學基礎研究及服務國民經濟應用研究水平。我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與高山教授(地球化學)合作以來,先后與學校多位地質學家(涉及地層學、礦物學、巖石學、地球化學和構造地質學等)精誠合作,取得了一些國際同行認可的科學研究成果。
我放下手里所有科研事情,專心收集資料備課,并利用幾十年來我在學院積累的人脈關系,請院里幾位在應用地球物理主要方向(以工程地球物理與資源能源地球物理為主,我本人長期以來主要從事基礎研究)做得出色的教授給我提供好的案例成果資料,其中有的教授將他10多年的科研與生產結合的好成果毫無保留奉送給我,并耐心給我講解,讓我十分感動。為了上好這門課,我力爭讓學生得到的不僅是地球物理學知識,也讓他們領略一下一位在地球物理領域辛勤耕耘幾十年的老教師“風采”。課堂教學自我感覺良好,課后一位學生在給我的郵件中說:“知識是學到的一方面,但最重要的是一種態度。我很喜歡老師的笑容,不僅僅是因為親和力,而是覺得看到一種對生活的態度”,另一位學生在來信中說:“感謝您這段時間來對我們的悉心教導 ,以及對我們科研小組的耐心指導。聽您的課除了專業知識, 亦獲益良多,也看了您科學網上的文章,對我很有啟發。在我心中,您是位儒雅博學(過獎),又十分好學的令人尊敬的長者,在心里偷偷的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有您的一點風范”。在我的鼓舞下,有一個同學竟然從“Science”雜志上查詢到一篇一周前剛剛發表的與課程內容密切相關的論文,并將全文及摘要的中文翻譯稿發我,我很感動,近日我將修改的摘要翻譯稿發回他,供他參考。這樣的師生互動我感到非常愜意,很有成就感。最后考試成績也基本如我所愿,雖然有三位同學沒有通過,但是多數同學取得了優異成績,我向他們表示祝賀。我也針對考卷答題中的共性問題逐一作了評述發給全體同學,畢竟考試不是目的,讓同學們學到地球物理的基本知識才是教學的本質。此外,我也利用這個機會,給他們的本科新生和研究生分別作了“我談大學生活”和“做自己的科學研究”的報告,算是做了一點社會公益事情。這次在中山大學地球科學與地質工程學院的“發揮余熱活動”始終得到他們學院領導和相關學科老師的大力支持,真誠地向他們道一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