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采訪到學界一位專事海外中國學研究的人士,就孔子學院發表個人觀點。以下是采訪對象的發言:
當前關于孔子學院還是批評的聲音比較多,但是我依然認為應該更加客觀看待孔子學院。

2014年4月28日,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的波爾多工商管理學院舉辦中國文化日活動。 CFP 圖
“特洛伊木馬”之爭
首先,孔子學院這種形式肯定不是中國人的首創。德國、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國都有類似的機構,其目的是進行公共外交,也就是要從文化上美化和宣傳自己的國家 形象。在這一點上,許多人批評孔子學院是搞文化霸權,或者說搞意識形態輸出,其實并不是直接根據孔子學院具體的辦學情況,而是站在某種政治立場上的揣測。
實際上,孔子學院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辦學的方式和其他國家那些機構很不一樣。它依托于國外的大學,注冊為對象國的境內機構。這么做的好處是不用進行硬件建 設,只要把課程和師資等“軟件”放進去,孔子學院就能運作起來,這樣能夠最快地打開局面。而弊端恰恰也在于,孔子學院的注冊身份是所在國境內的NGO,但 它明顯是使用了中國的國家資源并受中國國家機構的管理,我想這會是它在海外遭受眾多質疑和批評的重要原因。
有一種說法,認為孔子學院是一種“特洛伊木馬”式的做法——你不知道這樣的形式中裝的是什么內容。但其實這樣一種批評還是站在它的外面,并沒有關注它里面實 際在做什么。大多數孔院做的東西非常普通,就是語言教學,或者包餃子、貼春聯之類的民俗文化普及,很難說這些是有意識形態圖謀的。我想,大多數批評反映 的,是人們對孔子學院的身份和運作方式的困惑。
水土不服,引起反彈
其次,孔子學院為什么在漢語教學和中國研究比較發達的歐美地區遭到這么大的反彈。一方面是那里本身并不那么迫切地需要這個資源。
另 一方面,通過看美國的報道我們也能注意到,其實對孔子學院意見最大的,是當地高校的教授委員會,而學校管理層還是很歡迎這種做法的,因為這些學校也有國際 化的需求。但教授們認為孔子學院是對高校學術獨立的一種破壞,這種破壞不是說孔子學院與他們簽的合作協議或章程中明確規定話題禁區,而是大家對回避敏感話 題形成一種不成文的默契。即便孔院總部實際上沒有在任何正式文件里規定這一點,各地外方或中方院長在實際辦活動或人事聘用時仍會斟酌總部的態度,這在當地 教授們看來無異于一種自我審查。因此,我們國內習慣的運作方式有時在海外會與對方國家的法律、文化產生有不相適應之處。我認為這是孔子學院引起爭議較大的 一方面。
人們對孔子學院的其他批評,還涉及它的擴張速度和投資規模。大家一般的印象都認為孔子學院的規模非常大,崛起得也非常快,那么實際投入一定非常可觀。但令我意外的是,一項統計數據表明孔子學院的年度經費與英國文化協會相比還是很少的。
教語言,樹形象
從孔子學院設立的初衷來看,我認為它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二戰后,英美等國都把漢語教學和中國研究納入區域研究的國家戰略,不僅有國家財政投入,還有高校系 科規劃。但現在這種國家支持的語言項目和區域研究已大大萎縮,比如英國,就把這一塊完全推向了市場化。于是出現了一方面為數不多的本土高校供給能力的衰 弱,另一方面語言學習需求又激增。而孔子學院的擴張能在客觀上滿足這些增長中的需求。
在非洲,孔子學院能做的就更多了。本身這些地 區的漢語教育和中國研究的資源非常匱乏。加上現在中國和非洲的經貿關系發展如此之快,長期來看孔子學院應該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現在國際上對中國企業在非 洲的做法有一種批評,認為是種新的殖民擴張——中國獲取了非洲的資源卻沒有為非洲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這背后的一個客觀原因在于,中國企業與本地社會存在 語言和文化上的溝通障礙,所以更傾向于把中國本土的工人和管理人員帶過去。如果孔子學院能夠在非洲開展更多的雙向的語言和文化培訓項目,就有可能會創造更 多的本地就業,客觀上改善中國在非洲的形象,也為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營造更好的投資環境。所以,孔子學院項目如果做得好的話,還是能夠給中國國家形象帶來很 多正面影響的。
“軟實力”焦慮癥
最后,我覺得,孔子學院面臨的問題還在于,它想要,或者我們期望它能解決的問題太多。是的,中國在文化軟實力建設方面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不同部門,像文化 部、商務部、外交部等都各自做了很多事情,但這些資源并沒有整合起來。孔子學院受到如此眾多的的批評,說明它引起的關注最大,這個項目是切切實實地做起來 了。相應地,國家可能對它也有更多的要求,希望它不僅能夠滿足比較基礎的,學習漢語、了解中國基本情況的那些人的要求。也希望能夠通過它,回應在中國崛起 過程中出現的對中國批評的聲音,對中國威脅的擔心。而目前的孔子學院恐怕還沒有足夠的能力來解決這一類問題。所以孔子學院現在想要做一些更高端的項目,比 如更進一步同中國高校合作,挖掘那些可以用外語來講好中國故事的人才。但是現在還在摸索階段。
另外,我們的確還不能很好地回答傳統 中國和當代中國之間的聯系究竟是什么。中國人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已經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全盤拋棄過一次,文革時又一次把“孔家店”打倒了。現在我們又 要把傳統的資源撿起來,尤其要把它與現在中國快速崛起的現實聯系起來,其實我們自己還處在一個非常嚴重的話語困境中。國內對孔子學院的批評更多地反映的, 是我們對自身話語困境的焦慮。盡管如此,我認為,既然孔子學院已經在做了,而且已經做到今天這種規模了,最重要的是如何幫助它更多地改善自身存在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