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學院讓更多的美國人了解并愛上中國文化。圖為一名美國兒童展示書畫作品資料圖片
美國《紐約時報》18日報道,美國大學教授聯合會呼吁美國大學取消或重新談判與孔子學院達成的協議,稱孔子學院是中國政府的“分支機構”,其教師選拔和培訓都受“控制”,并被允許忽視“學術自由”。
筆者曾以漢語教師志愿者身份在美國一家孔子學院工作一年,也曾參與漢語教師的選拔和培訓。那么,真實的孔子學院究竟是什么樣子?李鵬新華社供本報特稿
學術十分自由,不存在限制
據媒體報道,美國大學教授聯合會有4.7萬名成員,其宗旨是捍衛“學術自由”,其聲明主要指責孔子學院,稱“通過允許中國政府在孔子學院內部限制可討論內容的范圍,美國的大學犧牲了自己機構和員工的獨立性和完整性”。
對這番無端指責,筆者有些摸不著頭腦。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筆者在位于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市的韋伯斯特大學孔子學院任教,進行了600個課時的教學,組織了20多場文化活動。筆者所從事的所有課程和活動中,從來都沒有任何“限制討論的內容”。
筆者還以孔子學院教師身份到當地高校與美國教授、學生交流。例如,在圣路易市華盛頓大學布萊特·古斯塔辛教授的“別樣民主”課程上,筆者曾以“中國的民主”為主題發言,與美國學生討論“非西方”式民主。這些活動所設計的議題不設障礙,也不存在所謂“限制討論內容”。
“控制”教師選拔?無稽之談!
美國大學教授聯合會發布的聲明稱,國家漢辦“控制教師的聘用和培訓,引發學術課程會受到中共對言論和信仰自由的政治鎮壓的影響”。筆者曾多次參與赴美漢語教師志愿者選拔和培訓,對此表示很不理解。
漢語教師選拔最關鍵的環節是“模擬課堂”。臺下一般有兩名語言教學專家和一名“前任”教師作為主考和副考。所面試內容是語言基礎、授課技巧、跨文化交際能力 等與實際駐外工作息息相關的各項素質;考官打分采用各項分類量化,再根據崗位和報名人數從高到低排序,整個過程量化透明,不存在“控制”選拔之說。
對志愿者的培訓同樣圍繞課堂教學和跨文化交流展開。筆者曾為赴美漢語教師志愿者進行的培訓也只是涉及課堂如何管理,文化活動如何進行,如何在美國工作、生活等內容。
事實上,漢辦對孔子學院、孔子課堂漢語教師志愿者的培訓,絕大部分都是委托給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的。高校對教師進行業務培訓,讓他們更好地履行職責、更好地在國外生活,何來“控制”之說?
某些人無端指責,動機可疑
孔子學院創立迄今已有10年。一些批評人士一直對孔子學院的“官辦”身份耿耿于懷,稱孔子學院是中國“宣傳機構”,傳播中國“意識形態”。然而,正如英國倫 敦經濟政治學院孔子學院的執行院長盧紅所說,孔子學院與英國文化協會、法語聯盟、歌德學院等西方文化教育機構的性質一樣,本質都是為了更好地讓世界了解本 國語言和文化,更好地促進本國與世界的交流。
在孔子學院一年的工作中,筆者見證了太多對中國為“零了解”的美國人逐步了解并愛上這個國 家,愛上中國文化。記得去年12月參加第八屆全球孔子學院大會時,筆者聽到各種口音的漢語,聽到各種膚色的人士講述他們與中國的故事。從他們不是那么標準 卻充滿感染力的語言中,我感受到了孔子學院帶給他們的歡樂。
文化無優劣。在倡導文化多元共生的今天,美國大學教授聯合會卻還戴著冷戰時期的眼鏡看待國家間、民族間文化交流活動,不免讓人對其動機產生質疑。
名詞解釋
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致力于滿足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漢語學習的需要,增進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了解,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發展中國與外國的友好關系,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構建和諧世界。
截至2013年年底,全世界已建立了440所孔子學院,遍布全球115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推廣漢語教學、傳播中國文化及國學的全球品牌和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