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7月間,《紐約時報》和《人民日報》針對“孔子學院”打了一場口水戰。6月18日,美國大學教授協會呼吁“美國各高校結束與孔子學院的合作或重新談判條件”,幾日后,《人民日報》引用多位孔子學院負責人言論,認為“孔子學院正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大學的歡迎”。
7月14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亦發表了國外學者有關“孔子學院”的辯論文章。事實究竟如何?國外的孔子學院到底如何運作?它是不 是確如美國大學教授協會所控訴的那樣,妨害了大學里的學術自由?針對大家關心的這些問題,澎湃新聞記者采訪了曾在意大利都靈、德國漢堡等地參與籌建孔子學 院的相關人士,來一探究竟?! ?/p>

孔子學院必然是一個飽受誤解的名稱,孔子學院的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外國人常常誤以為是研究孔子的。這是最普遍的誤解,就像國人誤認為德國的歌德學院是搞歌德研究的。
漢辦“金錢收買”?
孔子學院的原則是“客隨主便”。每個孔子學院配一中方院長一外方院長,而其財務權居然掌握在外方的手中。不能不說這是國家漢辦(中國教育部直屬事業單位,副部級,與孔子學院總部是兩塊牌子一套班子)減少阻力的考慮,這樣做外方心里會比較舒服。
尤其近些年歐洲經濟不景氣,在歐洲的孔子學院中,一筆十幾萬美元的經費對漢辦來說也許不算什么,對歐洲大學的漢學系卻是不小的數額。
歐洲的人文學院尤其艱難。
這也給國外媒體留下了“金錢收買”的口實。相關人士向澎湃新聞透露,本來外方院長的工資由外方出,但在部分孔子學院中,外方院長的工資也由中方來出。
孔子學院的房租、日常開銷一般由外方出,外方的資金有以下兩個來源:一是市政府,一是企業贊助。
每年漢辦會給孔子學院撥經費,寫預算報告是中方院長做的事。中國人申請經費的方式常讓外國人費解。中國人需要15萬,會申請30萬,因為預留了砍掉一些的余地。而外國人不理解明明用不了為什么要申請那么多。
入侵還是自卑?
當年華東師范大學的周曉霞老師第一個來到意大利都靈籌辦孔子學院,一切從無到有,這位舉止干練的女老師一開始還抱著復雜的心態。
從如何定位到舉辦什么活動,都要她來規劃。她跑了很多會議、報告,向當地中小學和機構介紹孔院,希望他們能夠嘗試一下漢語課程。上課是免費的,課程從少到 多,并開始和當地機構如圖書館合辦一些活動,如2月的世界母語月。在漸漸有了名氣之后,才有很多學校機構開始主動聯系她。
周曉霞在之前的 采訪中說:“其實只要有開放的心態,很容易辦成事情。很多次老外搞活動、談項目都會帶著我,因為我有一張外國人的面孔,我代表著中國人,這是我身份的優 勢。從某個角度來說,中國人缺少自信,或者認為外國人瞧不起我們,其實根本不是這么回事。只要展示出你的職業性,就會贏得別人尊重。” 復旦大學的 王宏圖教授也有同樣的經歷。
他是德國漢堡孔子學院的首任中方院長。當年復旦大學在全校范圍內招募愿意到孔子學院工作的老師當中方院長,王 宏圖報了名,2007年在北京經過了培訓和考試,冬天即飛往了德國。來到漢堡大學孔子學院,專職人員只有王宏圖和外方院長兩人,其他的工作人員都是中國留 學生和德國學生,一周只工作十幾個小時。
同樣課程是從無到有,平地上建樓。漢辦有推薦教材,但事實上還得因地制宜重新編寫。
辦事方式的不同也是一個問題。德國人做事的方式要事先安排,不能接受臨時突擊。王宏圖回憶,北京漢辦打來電話說10天后有個演出團過來行不行,王宏圖說大概不行,德國人需要一個很久的提前量。
孔子學院比語言補習班多什么?
在漢語的教學中,初級部分一般由德國教師教授,因為涉及到基礎的語音,中級和高級由中國老師教,則會使學生更有提高的動力。當然,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只有這個,孔子學院就是一家語言補習班。
更重要的是定期的文化活動。
漢堡和上海從80年代開始就互為友好城市,上海在漢堡建了一座漢堡豫園,并把一座縮小版的綠波廊酒樓搬了過去。這一酒樓由豫園的開發集團投資,據相關人士稱有近一千萬人民幣,同時政府可能提供了投資的優惠,幾年下來,經營效果卻差強人意?,F在已經關閉。
但在漢堡孔子學院最初的時光,縮小版的綠波廊酒店成為了他們的活動據點,也成為一時的景觀。這塊土地為漢堡政府免費提供,因此有義務免費為公眾提供文化活動。
漢堡有一百多家中餐館,競爭慘烈,綠波廊酒店一時新鮮,卻慢慢因為高價被淘汰出局。這是后話。
文化活動中最主要的活動叫做中德對話。這個活動最初的節奏就是每月一次,請來一中一德兩位嘉賓對話,涉及社會、經濟、文化方方面面。嘉賓中常見找來的德國華僑。
綠波廊的中德對話還凸現了中國的飲食特色?;顒邮鞘召M的,一張門票售價10歐元,10歐元中包含著活動結束后的中式自助餐。
王宏圖做了兩年院長即卸任回國,去年再到德國,發現孔子學院的辦公室已經搬到了漢堡豫園。
后來出現在漢堡豫園的面孔,還有出版了德文版書籍的中國作家。
孔子學院還曾經和漢堡大學經濟系合辦過一個看起來奇特的中德經濟學碩士班,在通常的經濟課程之外添加了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學習,為投身中德經濟交往的企業輸送人才。
在孔子學院的爭議中,以下三個問題也是最為人關心的——
價值觀輸出?
王宏圖認為,孔子學院并沒有故意輸出價值觀,漢辦的原則是客隨主便,華人活動多了,其為人處世的風格也會漸漸滲透到德國人中間??鬃訉W院活動多了,影響大 了,自然引人側目。10年前不起眼,大家以為只是一個語言學校,后來逢年過節都會組織活動,成為了節慶的一部分,也慢慢地變成了一種象征。
盡管在盡量避免,孔子學院帶有一定的政治性也是難免的。比如在宗教和極端勢力問題上,孔子學院肯定跟中國政府保持一致。久而久之,對中國不太友好的人就品出了擴張的味道。
在北美一片反對之聲時,歐洲的反映較為溫和。當然近些年西方對中國的心態總是復雜和敏感,《明鏡周刊》曾說中國人竊取磁懸浮技術,指責來德華人很多是間諜,2008年鬧出很大風波,激起華人抗議。但孔子學院卻沒有遭到過這樣的指責。
王宏圖認為,孔子學院應當加強與媒體打交道、樹立公眾形象的能力。美國孔子學院眾多,卻力量分散,配合統一不夠。
孔子學院是不是對漢學系越庖代徂?
有人提出,現在世界各地孔院太多,反而削弱了院校漢學研究,有地方開辦孔院教漢語反而使研究漢學的人變少了。
周曉霞認為并非如此。原來并沒有漢語平民教育,現在漢語教學發展之迅速,導致大家集中關注于孔院,但研究漢學的學者本身就置身于象牙塔中,并未被削弱。隨著 孔子學院的漢語教育的發展現今學中文的孩子們都能說得一口流利漢語,卻有漢學家不行,因此他們必定會改變,孔子學院也可以幫助他們。當然,年輕一代的漢學 家在漢語聽說讀方面會更全面。
柏林孔子學院的外方理事長是漢堡大學亞非學院院長傅敏怡,治漢學,研究中國思想史,與復旦已經去世的朱維錚老師交好。在孔子學院的活動中也推出了漢學家講孔子思想的較為高大上的活動。
Low嗎?孔子學院和歌德學院、法盟不能比
很多人把孔子學院和歌德學院、法盟拿來比較,事實上,孔子學院和后兩者的性質都是不同的。
歌德學院和法盟請的都是有經驗的老師來教德語或法語,孔子學院的模式卻是輸送大學生志愿者出去。
歌德學院舉辦的活動和出版的讀物多為高水準,其受眾與孔子學院也有差異。法盟則是法國外交部下屬的機構,在中國還是以營利為目的。高收費代表著高質量,這也是他們的一種營銷的策略。相關人士如此分析:“它在中國的影響力比較大多歸功于法國的國家形象宣傳得好,也未必是法語聯盟本身有多好。很多人因為喜愛法國而選擇去法盟學習法語,而中國則正好相反,我們希望通過孔子學院來塑造更好的國家形象。”
孔子學院入鄉隨俗,采用和當地機構合作的形式,直接到社區,到民間,到最底層去。這個模式是有生命力的。優點是它非常靈活,可以很快地適應當地環境。
缺點是沒有一個統一模式,導致積極的孔院就做得比較好,不積極的就做得差一些,這也是因為沒有一個恒定的指標去考核孔院實施的成效。
目前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的孔院是完全一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