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德育研究分會理事長張志勇,圍繞當前基礎教育領域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接受媒體采訪。讓我們一起看看他的最新觀點~~
重新修訂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建立編制“周轉池”
“小學教職工編制國家標準執行的是2001年的城市標準,隨著中小學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增設了信息技術、綜合實踐、通用技術等10多門國家課程和省級課程,現行編制標準不能滿足課程改革對教師編制資源的需要。”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呼吁,國家應適應教育發展新需要,出臺教師編制新標準。
張志勇表示,近年來,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的影響,我國學齡人口從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從鄉村地區向城鎮地區流動的趨勢不斷加強,大中城市、縣城教育人口快速增加,形成鄉村學校“生少師多”局面。而這些學校超編的教師,因各種原因卻無法從學齡人口流出地區有效轉移到城鎮地區,導致城鎮中小學不得不大量編外用工,給城鎮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帶來越來越大的挑戰。
為此,張志勇建議,國家應重新修訂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充分考慮城市化發展、在校生規模變化、教育事業發展的情況,充分考慮中小學課程改革、高考改革、課后服務等諸多因素,調整中小學教師編制標準,提高中小學教師配置比例,適當增加教師編制總量。
在編制管理體制上,張志勇建議建立“省級統籌、市域調控、縣級使用”的中小學教師編制管理體制。打破行政區劃壁壘,在省級統籌的基礎上,強化市級管理、縣區使用機制。根據學齡人口流動趨勢,加大縣域、市域間教師編制調控的力度。由市級統籌分散閑置編制資源,盤活市屬高校、市屬其他事業單位現有空編。以市級中小學系統為單位,把部分閑置不能發揮效益的空余編制集中起來,建立編制“周轉池”,定向定量投放。
同時,他建議優化教師編制核定周期,健全教師編制年度統籌制度,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學生數量增長情況,完善中小學幼兒園教師編制動態調整機制,核定全省編制總量,建議調整周期不得超過3年。同時,督促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在核定的編制總額內,根據學校布局結構調整、不同學段學生規模變化等情況,實行按年度統籌調配縣區內學校編制分配使用計劃,提高編制使用效率。
此外,張志勇還提出,建立教師編制資源剛性管理制度,推進城鄉中小學一體化辦學,盤活鄉村學校教師資源,提高編外教師待遇保障水平,用三至五年時間解決城鎮中小學教師編制短缺問題。
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培訓行業監管
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注意到,一些機構、個人看準了家庭教育的市場前景,迅速介入這一新興職業教育市場,為了賺取超額市場利潤,號稱家庭教育指導師已成“金飯碗”,號稱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證書全國通用,采取不正當的廣告宣傳營銷手段進行宣傳。
為了防止家庭教育培訓市場亂象頻出,張志勇建議,一是將家庭教育指導教師列入新的職業目錄,予以規范和管理。二是盡快建立家庭教育指導教師任職資格制度,從事家庭教育指導工作,需要具備家庭學、兒童學、衛生學、健康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專業素養,亟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會同教育部門盡快建立家庭教育指導教師專業資格準入制度。三是由教育部門會同全國婦聯研制出臺家庭教育指導教師專業標準,以確保家庭教育指導的科學性和專業性。
“這個市場處于發育初期,市場監管部門應會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盡快建立健全家庭教育指導培訓行為市場監管規則。”張志勇最后提出,建立家庭教育指導教師培訓機構準入制度,對家庭教育指導教師培訓機構的廣告行為作出規范,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培訓從業者管理,以保障這支隊伍的專業性和教育性。
辦教育要“遠見”不要“短視”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志勇提出,為了盡快制止功利化、短視化教育行為,推進良好教育生態建設,建議在全國開展“清理功利化、短視化教育行為,全面修復教育生態”專項治理行動。
教育領域的功利化現象與部分教育管理者、工作者以及部分家長的短視密不可分。短視意味著他們習慣于低頭專注于眼前利益,而沒有從青少年一生的維度來關愛他們的健康成長成才,沒有從讓區域教育實現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發展的高度來推進教育事業。分數、升學率等短線指標當然有其價值,但他們只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個節點,而不是結果本身,更不是教育的全部。
教育領域的功利主義傾向根源往往在教育之外。教育管理者、工作者要有引領社會主流價值的擔當與自信,而不應被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所裹挾而亦步亦趨。“雙減”政策的出臺,正是教育主管部門立足主責、立足長遠的戰略性決策,它將有助于從根本上遏制功利主義對教育事業的侵蝕和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危害,有助于一代代青少年健康成長。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