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從事招生考試管理及研究工作近20年,曾任考試院高校招生辦公室、考試院研究室負責人。
關于高校招生近幾年來發表過“規范錄取體制,為改革高校招生錄取管理工作創造條件”、“關于遠程錄取的若干思考”等文章,關于高考提交過“高考科目設置改革的思考”等研究報告。
如何填報志愿是一直困擾著考生和家長的一個重要問題,無論考前、考中還是考后填報,也無論錄取時按“志愿+分數”還是按“分數+志愿”投擋,相同分數的考生,只因填報了不同的志愿,其錄取結果都會有差異,也因此總會生出幾家歡喜幾家愁的錄取結果。
以“分數”估算志愿填報命中率并判定錄取結果是否“合算”的慣性思維,是一種淺表做法。志愿其實是考生對人生尤其是未來職業生涯的第一步規劃。忽視了這一點,就忽視了對考生未來長遠發展的考慮。
也就是說,考生在填報志愿時除了要考慮“分數”因素,還要考慮“非分數”因素。人生面臨許多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填報志愿也是如此。
填報志愿時,學業成績和潛質不同的學生考慮也有所不同。成績優秀的高分考生。如果這類考生長于邏輯思維,安于案前久坐或在實驗室中尋求樂趣,那么最好考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專業可以偏于基礎,畢業后再確定發展方向。
高分考生,選擇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實際上是通過4年本科學習,在一個更高的平臺上做出新的發展選擇。成績較優秀分數也相對較高的學生 即重點本科分數范圍內中間段的大部分學生。
填報志愿時要學校與專業并重,比較理想的是選擇專門類院校的主體專業。學校與專業不能兼顧時,如果以選擇學校為主,專業要盡量靠近學校的主體專業,或是社會需求量大的專業;如果以選擇專業為主,就要綜合考慮學校的整體情況,專業最好是自己很感興趣或畢業后找工作時有優勢的專業。
對這部分學生群體中的大部分人而言,從進入專業學習開始,大體上就決定了今后的工作領域,但學校的教育質量及各種未來可用資源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發展空間,因此,在學校與專業的選擇上要全面權衡。
成績在一般本科范圍內的大部分學生 填報志愿時,筆者建議這部分考生要優先考慮專業,其次考慮學校。這是因為一般本科院校中,除少數專門類型院校及原來隸屬國家部委的學校外,其他大部分學校整體水平接近。另外,這部分學生學業成績雖在同一水平上,但努力程度并不同,學習潛力也不同,其優勢、潛質即使個人和家長也未必認識到了,這種差異對大學的專業學習往往影響較大。因此,選擇適合于自己潛質的專業,會給個人留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部分考生畢業后是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量最大的在一線從事常規性技術、技術管理及業務工作的主要來源。因此,對這部分學生而言,專業的選擇比學校的選擇更重要。
準備接受高職教育的學生一般而言,這部分考生應主要以專業作為填報志愿的出發點。對于職業教育的發展,教育部明確指出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能培訓為基礎,因此在填報志愿時,考生要從選擇職業角度出發選擇專業。在選擇時要注意兩點:一是有的專業雖然很熱,但就業面卻較窄,只有一、二個行業需要,而有的專業廣泛分布于多個行業,就業面較寬;二是從本人的興趣及潛能出發選擇專業也是一種考慮,對于一線的技能性崗位,如果考生始終抱有足夠興趣,工作能力、習慣適于崗位需要,不僅可以更好地勝任工作,而且會有更好的職業發展空間。準備接受高職教育的學生要對前途有足夠信心。比如金融、交通、物流、物業、IT、商業、電訊等行業今后必將有快速發展并會有質的進步。這些行業的技能與管理崗位正呈融合趨勢,傳統意義上的藍領白領已無明顯區分。未來幾年,行業將需要大量具備一定職業技能、訓練有素的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