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亚洲国产精品_久久精品在线免费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www_在线播放精品

最權威的學校,最專業的機構!
特色專業: 動漫設計 學前教育 計算機 會計金融 影視音樂 建筑工程 廣播電視編導 外語 美術設計 國際貿易 工商管理 廣告學 法律 旅游與酒店管理 汽車工程
全國咨詢服務熱線

08:00-24:00

4007-567-088
2025優秀高校聯合招生,學生/家長可以直接電話咨詢,熱線電話:4007-567-088
首頁 > 職業規劃

科研起步期,青年人才如何脫穎而出

發布時間:2022-01-11 來源:中國青年報

萬事開頭難,科學研究也不例外。

前不久,85后徐明博士畢業進入某高校工作。他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坦言,在科研起步階段即獲得博士學位之后的5到10年,科研人員面臨諸多挑戰:“白手起家”尋找科研方向,“過關斬將”拿下科研第一桶金,“坐冷板凳”做出有代表性的成果,等等。

這一時期貫穿他們的30-40歲,被認為是有望作出重大科學突破的黃金期;這也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有人找到正確方向,做出重大成果;有的人可能更換“賽道”,在別的地方繼續從事科研工作;有的人科研生涯可能止步于此,工作性質完全發生變化。

在2021年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

那么,作為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源頭活水,青年人才在科研起步這一關鍵階段都面臨哪些實際困難?如何讓他們的“起步艱難期”轉化為“科研黃金期”,幫助他們更好地服務國家科技創新?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多方聲音。

“起步艱難”和“摔打歷練”

對34歲的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桂敬漢來說,即便已經獲得了科學探索獎、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等獎項,他仍記得自己剛組建實驗室時的艱辛。

那是2016年,實驗室里只有兩個低年級學生,桂敬漢只能作為“超級博士后”,一邊做實驗,一邊培養學生,“以前的科研風險,會有博士后導師替你頂著,現在獨立做課題,做出成果與否都要靠自己扛著。”

博士畢業一年多,武漢某一本院校化學系教師劉爽遇到了類似困境:沒有實驗室,沒有學生,從買器材到搭建平臺,都要自己挨個跑。最讓她頭疼的是經費短缺:到手的科研經費2萬元左右,買實驗設備,隨便一個儀器就要三四千元,好一點的動輒上萬元。

在首屆科學探索獎頒獎禮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表示,“35到45歲之間的科研人員,上有老、下有小,但這段時間又最有創造力,應當給他們穩定的支持,讓他們能夠潛心研究。”

在潘建偉看來,社會各界的幫助能給予他們榮譽感,告訴青年科研人員“搞基礎研究可以得到尊重”。

近年來,面向科研人員的管理政策不斷“松綁”,從“將預算科目9個以上精簡為3個”,到“提高科研項目間接費用比例,科研項目經費中用于‘人’的費用可達50%以上”,改革力度前所未有。科技部的數據顯示,2016-2020年,支持青年科學家項目共235項,國撥經費達到8.74億元,平均支持強度達到372萬元。

在某雙一流大學教授余莉看來,這對青年科研人員是巨大的鼓勵。她曾拜訪老一輩科學家,聽他們講起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科研狀況:那時的化學實驗室,因實驗經費不足,最基本的通風櫥都無法保證,為使空氣流通,老科學家就搬來電風扇,對著實驗臺呼呼地吹。那時的科學家最怕到了冬天,人人身上裹著棉襖也冷得哆嗦。

時過境遷,如今的科研環境,經費投入和整體收入水平已經大幅提高,余莉說,針對青年科研人員起步難的問題,應該辯證分析,一方面要繼續呼吁加大對科研領域的投入,另一方面,青年科研人員在工作上經歷一些暫時性的挫折,也不失為一種摔打歷練。

近年來,國家還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創新、釋放科研人員活力的好政策,一批批青年科技工作者“挑大梁”,在科技攻關中“揭榜掛帥”。2021年5月10日,科技部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數學和應用研究”等“十四五”重點專項2021年度項目申報指南》,明確指出,對揭榜單位無注冊時間要求,對揭榜團隊負責人無年齡、學歷和職稱要求,鼓勵有信心、有能力組織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的優勢團隊積極申報。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表示,要重視天賦在青年人才成長中的作用,根據不同學科領域確定識別有天賦、有潛力的人才評價標準,建立超常人才選拔標準和機制,讓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脫穎而出。

“走快一點”和“時間焦慮”

根據2020年中國科協發布的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截至2017年底,我國科技人力資源中,29歲以下的占39.2%,30-39歲的占37.1%。由此可見,40歲以下的占比高達76.3%。年輕人是中國科研當之無愧的主力軍。

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人一生最寶貴的時間是年輕時期,精力旺盛、頭腦靈活。”作為國內知名的火山地質與第四紀地質學家,他與地質打了近60年交道,年輕的時候做科研,他不愿跟在老師后面,愛創新,專啃硬骨頭,才有了突破性成功。他希望青年科學家在年輕的時候“走快一點”,后面的路才會越來越順暢。

這種“走快一點”的期許,在一定程度上讓年輕科研人員產生了“時間焦慮”。2021年,中科院某研究所博士后王宇不得不取消了海外留學的計劃。他算了一筆“時間賬”,如果按照原先的計劃,等到博士后出站,他已經32歲,海外再留學3年,正好卡在了一系列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報的年齡門檻上。

“如果我留學后再回來,就損失了一大批相對容易獲得的青年扶持機會。”在王宇看來,能盡早入職并申請項目經費,是科研生涯至關重要的一步,如果這一步踏錯,后面就會“一步晚,步步晚”,申請經費的難度將會增加,而一旦沒有經費,無法購買研究設備,產出科研成果也就難上加難了。

王宇告訴記者,科研生涯規劃面臨著“帽子”和時間焦慮。有人為了盡快發表論文,選擇一些“短平快”的選題,一些青年學者的文章不過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做些“縫縫補補”,原創性不強,系統性不強,對整個國家科研的發展,無疑是不利的。

“基礎研究探索未知,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中國工程院院士、科學探索獎發起人鄔賀銓認為,“都說板凳要坐十年冷,需要有堅持和毅力。”同為這一獎項發起者的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也曾提到,尖端科學、前沿技術,這些對于中國未來至關重要的原創發現,都非常依仗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工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劉中民發現,有的科研人員不看新聞、不關心國家大事和社會發展需求,只著眼于從文獻中找到的一兩個課題項目,“這樣下去,如何去談為國家作貢獻,服務社會?”

劉中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希望青年科研人員把握青春時光,專注課題研究,不要過分受到外界因素的打擾。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劉爽、余莉、王宇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楊潔 來源:中國青年報

高考分數低老師幫你選學校

根據學生的高考分數、意向專業 為您查找適合你的院校列表, 24小時內短信電話發送給你!
  • 距離2023
    高考還有
  • 100

用戶可通過掃描二維碼實現移動客戶端訪問本站!

免費參觀院校申請
  • 參觀學校
  • 姓名
  • 郵寄地址
  • 聯系電話

版權所有:中教未來(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c)2001-2025 rights reserved www.3848080.com 京ICP備14025495號-5

高校特色專業招生咨詢熱線:4007-567-088

高考200分 高考100分 高考落榜 專科學校

根據學生的高考分數、意向專業 為您查找適合你的院校列表, 24小時內短信電話發送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