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常州大學近期推行“低職高聘”人事制度改革,在青年教師崗位聘任中,不唯年資閱歷、職稱職務,只比業績貢獻,堅持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的考核和分配制度,讓青年教師感覺自己“坐了一回火箭”,收入大幅提高的同時,教學科研積極性也明顯提高。(10月12日中國新聞網)
大學本是探求真理、研究高深學問的地方,本該“能者上,庸者下”,如果成了一個利益交換的“名利場”,將績效考評無不與職稱“掛鉤”,必然形成實用主義的功利導向。尤其是在定崗定編的人事管理體制下,教師職稱評定幾乎成了終身制,只要不犯嚴重錯誤,很難能“下”來。這導致了大批青年教師即使才華橫溢,也不得不硬著頭皮拼學歷、熬資歷。
此次常州大學實施的“低職高聘”人事制度改革,正是找到了一個突破口。按照常州大學浦玉忠校長的話即是,“在不打破績效工資體系的前提下,靈活運用由學校自主調控的獎勵性績效工資,鼓勵一部分想干事并且能干成事的青年教師脫穎而出”。“低職高聘”的意義首要在于打破了既往的“唯學歷”、“唯資歷”任人的標準,給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青年教師提供了發揮才智的舞臺,調動了他們的教學、科研積極性,在物質待遇上也得到了保障。
長期以來,大學青年教師職稱評定難成為了高校的一塊心病,乃至影響到了大學的正常發展。據媒體報道,在大學青年教師職稱評選難的重重壓力之下,學術生態隨之發生了變化,逐漸形成了教師職稱晉升某些“潛規則”,導致了許多青年教師顧不上好好授課、顧不上安心培養學生、顧不上潛心研究學術,整日處于圍繞職稱指揮棒轉的非正常狀態。
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源,就在于大學長期以來僵化的人事管理制度。目前,公立大學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撥款運作,政府給每所公立大學都有一段時間固定的人員編制總額。比如,北京市人事局2005年5月31日印發的《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師職務崗位結構比例和高級職務崗位設置的意見(試行)》就明確規定,“以培養研究生、本科生和培訓師資任務為主,較多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建有博士后流動站,已建成一批先進的科研基地的學校,其教師高級職務占教師定編總數的50— 60%,教授與副教授之比為1:2。”
更要緊的是,在人數限制和比例控制的前提下,任人“唯學歷”、“唯資歷”,“能上不能下”似乎成了心照不宣的“潛規則”,在這種規則下,青年教師鮮有機會,很容易導致有才華的青年教師流失,而評上者也很容易由于沒有“下來”的危機感而處于混日子狀態,長此以往,傷害的必將是整個高等教育。
由此我們期待,常州大學“低職高聘”的制度創新能推而廣之,真正成為攪動高校編制和用人制度改革的“鯰魚”,使大學回歸到探求真理、研究高深學問的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