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稱為“奇官”,他當過知青,學校飯堂幫工,30歲開始讀初中,用了20年時間一路考取博士,成為博導;在云南紅河州委書記任上,他不跟上面打招呼就開展7項目改革,其中包括全國最大規模的鄉鎮長直選和城鄉居民自由遷徙;在云南省教育廳任上,取消了中考……
10 月10日,國家督學、云南省原教育廳廳長羅崇敏應邀做客東莞,并接受了記者專訪。他談教育、談為官,也談及自己的人生經歷。對于剛剛出臺的高考改革方案,羅崇敏坦言:出臺前,希望很大;出臺后,感覺失望也大。這一輪改革沒有真正回歸考試的教育手段本位,還是體現著考試是教育目的,只是換了一種方法考試而已,且極有可能全面增加學生負擔。
聲音
本輪高考改革未從根本上改變高考本質,沒有回歸考試手段的本位,只是換了一種方法考試而已,實踐下來,還是唯分數論。但改總比不改好,我們要積極支持和參與。
——— 羅崇敏談高考改革
鄉鎮長直選和城鄉居民自由遷徙改革,雖然現在還不受到上級乃至中央認可,但我始終認為這個改革方向是對的,時間會給我證明。——— 談云南紅河州委書記任上推行的改革
當時改革時已經把綜合素質評價作為參考要素之一,并制定了一個厚厚的操作手冊,但是很多學校為自己的升學率考慮,綜合素質一欄給所有的學生都填寫成:優秀。
——— 云南取消中考,羅崇敏認為執行有偏差效果不理想
(自主招生、自授學位、去行政化)3個目標都落空了,但朱時清并沒有失敗,他是挑戰現行教育體制的實踐者,他的探索是有意義的。最起碼讓社會大眾知道,大學要是真正自主辦學、自主招生,應該怎么做?
——— 談南科大改革以及校長朱時清卸任
在化肥廠時我帶了幾個徒弟,出去進來被人叫師傅,自我感覺良好,到了學校里跟老師們走在一起,學生叫他們老師,還是叫我師傅,那感覺就不一樣了,心不甘。
———30歲開始讀初中,用了20年時間一路考取博士,成為博導,羅崇敏談當時讀書的動力
人物標簽
羅崇敏
學者:30歲念初中,57歲成博導
改革派官員:全國最大規模的鄉鎮長直選+城鄉居民自由遷徙
簡介
云南江川人,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現任國家督學、云南省人民政府參事,云南省教育廳原廳長。歷任云南江川縣副縣長、江川縣委副書記、新平縣委書記、玉溪市委秘書長、市委副書記、云南民族大學黨委書記、紅河州委書記、蒙自軍區第一書記、云南高校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省政府參事。十七大黨代表、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被媒體譽為“奇官”。羅崇敏在騰訊、搜狐、新浪、新華、網易、人民等網站開通微博,粉絲、聽眾超過2100萬人。被稱為當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改革家。
談高考改革
還是唯分數論,但改總比不改好
雖然已經年過6旬,但羅崇敏身上還是有一股“牛”勁兒,西裝革履下,精神矍鑠,頭上未見一絲白發。一位身邊工作人員說,羅崇敏一直堅持每頓飯5分鐘內解決。這次在東莞演講2個半小時,一口水都沒喝。“有的干部臺上講話,講三句話喝一口水,再講三句話抽一口煙,這很有損形象,是對聽眾的不尊重。”羅崇敏說。
對于高考改革,羅崇敏稱,本輪高考改革未從根本上改變高考本質,沒有回歸考試手段的本位,只是換了一種方法考試而已,實踐下來,還是唯分數論。但改總比不改好,我們要積極支持和參與全國高考改革。
按照羅崇敏此前設想,高考改革本應達到如下幾點,一是,變一次性考試為過程考試,注重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考試、平時測評相結合,高中三年的學習成績都要參考。第二,增加學生綜合評價,參考學生的實踐能力、社會公益活動和個性化素質。第三,一定要實行招考分離,尊重高校的錄取自主權,高考成績僅僅作為高校錄取的一個參考項,鼓勵高校根據自己的條件設定標準,自主招生。第四,制定考試法,用法律法規約束招考行為,看守誠信公平。總之,就是變一次考試為過程考試;變一張試卷評價為綜合素質評價;多次考試,多元錄取。
在羅崇敏看來,目前上海、浙江出臺的高考改革方案,不僅未觸及高考改革根本,還極有可能全面增加學生負擔。“不分文理科,選考3門,其實以前也做過相應試點,都以失敗告終。從表面看,這是增大了學生的自主選擇權,希望學生全面發展,實則是增加了一次‘小高考’,增加學生的負擔,從技術層面說,3門選考科目按等級評分,也很容易造成考生之間分值差距縮小,一分之差就有幾萬學生,錄取時很難取舍;若實行‘走讀制’分班,很多學校在資源和師資上很難調配,很可能還是分文理科;英語考兩次,更是增加了一次考試負擔。”
贊同設技術類高考中職生也應允許考公務員
本次高考改革關于設置技術類高考的表述,羅崇敏則很贊同。“發展職業教育,不是喊喊口號就可以了,國家要下定決心拿出具體方案。現行學制要進行變革。我覺得學生從初中就應該開始分流,初中畢業后,應該鼓勵70%的學生去職業學校,30%的人接受普通教育。”
大眾對職業教育的“偏見”如何扭轉?羅崇敏稱可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國家就業政策的引導,比如公務員考試,中職學生也可以允許參加。二是職業學校自身教育方法和專業設計上的變革,讓學生在學校的這幾年,確實能學到過硬的技術,提高能力,出到社會上能找到體面的好工作。三是國家要進一步完善鼓勵職業教育學生的經費補助政策,提高補助標準。
對于近年來興起的私塾話題,羅崇敏主張參照民辦學校的管理模式。“允許私塾存在,學生在私塾學習后,通過一定的測評,就應該頒發相應的學歷證書,跟現行教育體制對接。如果他們有能力參加高考,就要給他們高中畢業證書,允許他們去參加,由學生自己去承擔考試的風險,而不能耽誤了他。”
羅崇敏曾遇到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學生初中畢業,只有15歲,但非常優秀,家長在家請老師輔導,自行完成了高中階段學習。“他們找到我,希望參加高考。按照政策,這是不允許的,因為沒有高中學歷,但我還是請一所高中學校,給他發放高中畢業證書,有什么責任我來擔。最后,這個小伙子果然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成為當年媒體炒作的最年輕人大學生。當然,背后這一過程,當時是未向媒體透露的,當時如果報道出去,不就要出麻煩了嗎?”
談改革嘗試
取消中考阻力重重效果不理想
此前,在云南省教育廳長任上,羅崇敏最“驚世駭俗”之舉,無疑是2012年宣布取消云南中考。為此他曾受到領導質詢:這么重要的事為何不匯報?如今,他直言,云南中考取消后效果并不理想,甚至跟他當初的設想“背道而馳”了。
“我對中考改革的思路跟高考改革是一脈相承的。原來的設想是:第一,全省統一的中考取消,由各地區去組織考試。第二,大力全面推行學業水平測試。學完一科,考一科,不僅僅是考中考的7科,而是將美術、音樂等長期被忽視的科目加進去,考11課。把每次考試的成績記錄,到了中考錄取時,綜合看學生三年的表現。第三,出題不要太難。比如計算機等,實際上就是個操作技術,不要去難為學生。第四,把這個地區統一的學業能力考試和這個學生三年來的平常表現,綜合起來確定錄不錄取。”
取消中考,羅崇敏遭遇重重阻力。“阻力首先是來自各學校校長和老師,他們不理解改革思路,認為11課都要考,而且每一科都是按照以前中考模式的嚴苛要求去考。原來中考只考7科,現在要考11課,自然加重了學生的負擔。這就引發學生和家長的不滿。接著就反映到領導那里,省委書記就找我談話。我原來的目的是為了給學生減負的,后來因為執行不到位,變成給學生增負擔。”
雖然已經從教育廳長任上卸任,但羅崇敏對云南取消中考之后的狀況,不甚滿意。“一是由于學校校長和老師執行上的偏差,增加了學生的負擔。二是現在錄取時,有的學校并沒有按照原來設計的三年成績和地區考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而是自己再額外組織一次考試,以這次考試的分數來錄取。第三,當時改革時已經把綜合素質評價作為參考要素之一,并制定了一個厚厚的操作手冊,但是很多學校為自己的升學率考慮,綜合素質一欄給所有的學生都填寫成:優秀。”
羅崇敏認為,當年云南中考改革遇到的問題,在以后高考的改革中肯定也會遇到,具備借鑒意義。
推廣“三生教育”被告到省委書記處
推廣“三生教育”是羅崇敏目前最想做的事情之一。所謂三生教育,就是指實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羅崇敏說,近幾年,中國每一年非正常死亡人數 350萬,其中大約1.6萬中小學生、3000大學生非正常死亡。通過生存教育,使受教育者知生存之道,適應生存、學會生存、挑戰生存;通過生活教育,使受教育者知生活意義,熱愛生活、奮斗生活、幸福生活。
羅崇敏推廣“三生教育”的具體方法之一,是讓學生寫一封遺書,假設即將要離開人世,寫一封遺書給自己的老師、父母和同學。“對于這一措施,就有人曾到省委書記處告狀,說現在中小學有這么多學生想自殺,這樣做豈不是鼓勵自殺?但是,我認為,只有這樣做,才能讓學生去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學會對生命尊重、敬畏。”
談為官
有些改革上面不許也要做
羅崇敏真正被大眾所熟知,是從2004開始,他在云南紅河州委書記任上,推行的7大改革。這七項改革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個方面,其中包括在今天看來都有點驚世駭俗的改革:鄉鎮長直選和城鄉居民自由遷徙。他的身上也被打上了改革派官員的標簽。
有人說,羅崇敏為官,時常不跟上面打招呼就獨自行事,膽子大得很。有領導甚至開玩笑地說,羅崇敏是“貓小老鼠大,上面管不了”,覺得羅崇敏“走得太快”,甚至不聽話。羅崇敏也開玩笑地說:“只要你不是一只病貓,懶貓,就一定能管得住老鼠。”
“作為領導干部,就應該有擔當,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我做不了后無來者的事,但一定要做前無古人的事情。除了發展以外,我一定要搞改革,搞改革,肯定會受到上上下下的制約,但我做的都是符合社會大潮流的事情。比如當時中央發文件不讓做工業園區,我就是做了工業園區,省委書記批評過我,但是現在看來,這件事情是做對了。我們做的鄉鎮長直選和城鄉居民自由遷徙改革,雖然現在還不受到上級乃至中央認可,但我始終認為這個改革方向是對的,時間會給我證明。”羅崇敏說,其中當然也有“技巧”。“比如當時搞公民遷徙自由改革,我是自己默默搞,只要求州內媒體錄影存檔,不允許公開報道。后來新華社副總編找到我,說時機成熟了,可以公開了,我才公開。有的人認為我好像是作秀,是為自己撈政治資本的人,但他們的判斷錯了。改革只要不發生社會震動,只要能控制住局面就可以進行;如果你控制不住局面,后果由你自己負責,誰也不會為你負責。小小一個州委書記算什么,一下子就可以把你滅掉。”
抓貪官也要治理“庸官”
羅崇敏說,現在我們注重抓貪官,但是還沒有注意到要治理“庸官”。很多干部已經有了職業怠倦感,抱著中庸的態度去做官,尸位素餐,認為不做事比做事還安穩,混到一定時候,提拔自然有份。這一類“庸官”的危害性有時候比貪官的危害還大。
“現在上面抓得嚴格了。有一些地方建好了新的辦公樓,都不敢搬進去;有些領導干部整天忙著再花錢去做隔間,把辦公室一部分‘偽裝’成會議室,減少辦公室面積; 甚至一些建好的行政服務中心,都放著不敢用了。這其實就是庸官的一種表現,這是對納稅人血汗的極大浪費,不用就拍賣嘛。”羅崇敏說,他在任云南紅河州委書記時,也把握州府搬遷的時機,將4套班子整合在一起建了新大樓,當時被外界稱為“西南邊陲的小白宮”,中紀委、國家統計局也都下去核查。但核查的結果是,花了2億多,就解決了州委、州人大、州政府、州政協、州紀委機關各部門的辦公樓,人均占有面積并不超標,而且是建在一座荒山上,只是設計得有些氣派,花錢著實不多,受到他們的肯定。“雖然現在管得比較嚴,但也不能風聲鶴唳,只要符合規定,特別是為群眾辦的事情,還應放手去做。”
談人生經歷
并無大理想只追求做什么像什么
羅崇敏說,其實他也沒有多大理想,多高的追求,只是追求做什么像什么,“掃廁所都想比別人掃干凈一些”。在不同的時期,做了順應潮流的事情。“我早年的選擇都是被動的。初中畢業成為下鄉知青,原可以被推薦讀大學,第一次名額被別人頂掉了,第二次自己干脆不愿意去了,直接到縣城化肥廠當了工人。工人當了9年,化肥廠倒閉了,我又被安排到江川一中做炊事員。”
做炊事員時,羅崇敏萌發了做老師的念頭。“在化肥廠時我帶了幾個徒弟,出去進來被人叫 ‘師傅’,自我感覺良好,到了學校里跟老師們走在一起,學生叫他們老師,還是叫我‘師傅’,那感覺就不一樣了。心不甘。”為此,羅崇敏拿起了初中課本,考高中,考大學,一路讀了博士,成了博導。其中,光專科文憑,就拿了3個,博士連考3年才如愿以償。“能夠堅持下來,一方面是因為那個時候,‘文化大革命’ 剛剛結束,大家都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了,讀書是潮流;二是我已經把讀書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一天不看書就感覺不對勁,不習慣。”
38 歲時,讀書帶來了羅崇敏最重大的人生轉折。“當時我已經從學校炊事員,升為學校繕寫員(刻蠟版)。縣政府辦公室需要一名秘書,我正好有一張中國人民大學的一個函授秘書專業學歷,就幸運地被選中。那個時候,我想,都快四十歲了,這樣子已經很不錯了吧。沒想到沒過兩年,又讓我任副縣長。我又一次感受到了知識匱乏和能力的恐慌。”羅崇敏打趣說,“我在學校打雜時,一次縣教育局長來視察,校長讓我倒開水。我膽小不敢抬頭,倒了三四次水,都沒看清局長什么樣子。現在輪到我要在眾人面前講話了,驚得渾身打顫。唯有繼續學習,充實自己。”
羅崇敏坦言,從副縣長一路向上,到州委書記、教育廳長,讀書對他的升遷起了很大作用。“但我一開始讀書,并沒有功利的想法,但是讀的書多了,能力上去了,功利自然來到了。現在不少三四十歲的干部,覺得自己好像升官無望了,就過上了‘動物般’的生活,整天吃飯、打麻將。其實倒上一杯茶,拿起一本書,把自己生活變得豐富起來,學會跟孤獨相處,未嘗不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