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2月6日18時整,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PISA 2015測試結果。在最新出爐的PISA報告中,新加坡學生力壓群雄,整體表現獲得2015年PISA測試的第一。
在最新一輪國際學生能力測試PISA2015中,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組成的中國部分地區聯合體(B-S-J-G,China)位居總分第十。日本、愛沙尼亞、中國臺北、芬蘭、中國澳門、加拿大、越南、中國香港分居二至十位。
測試結果如圖↓↓↓
▲藍色部分代表科學項目,黃色代表閱讀項目,紅色代表數學項目
PISA2015的測試對象為72個國家和地區的54萬名15歲學生,測試內容包括閱讀、數學以及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鑒于科學對于如今的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愈發重要,此次PISA2015將重點關注學生的科學能力。
自2006年以來,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中小學學生人均教育經費上升了20%左右,但在72個國家與地區中,只有12個國家與地區的學生在PISA測試中的科學表現有了提高,其中包括了高表現的教育體系如新加坡和中國澳門,以及低表現的教育體系如秘魯和哥倫比亞。
“十年來的科學突破并沒有轉化為學生在學校的科學高表現。”經合組織(OECD)秘書長安吉爾·葛利亞(Angel Gurría)說,“每個國家都有提升的空間,即使是表現最佳的哪些國家。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教育不平等問題依然嚴重、性別差異巨大、亟需促進的包容性增長問題,這些問題都必須得到妥善解決來確保每個孩子都能享有最好的教育。”
在所有經合組織(OECD)國家中,有十分之一的學生在PISA的科學能力測試部分表現出了最高水平(新加坡有四分之一的學生獲得如此表現)。在OECD國家,有超過五分之一的學生達不到基線水平,只有在加拿大、愛沙尼亞、中國香港、日本、中國澳門、新加坡以及越南這些國家與地區,有超過9成的學生掌握了每名學生在離校后應該習得知識的基本水平。
這些結果提醒了所有參加測試的所有經合組織(OECD)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在面對聯合國制定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實現“包容和公平的高質量教育并促進每個人的終身學習機會”的要求所需要面對的挑戰。
報告還分享了成功國家的政策經驗:對所有學生的普遍預期高;十分注重教學質量;對于有困難的學生和學校提供支持資源;制訂相關的長期戰略。
加拿大、丹麥、愛沙尼亞、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在教育輸出的卓越性與公平性上都有著非常高的標準。很多國家提升了公平性,尤其是美國。不過在澳大利亞。捷克共和國、芬蘭、希臘、匈牙利、新西蘭以及斯洛伐克共和國,達到最高表現水平的學生數量下降,低水平表現學生數量上升。
“更好地實現教育平等不只是關乎社會公正,還為加快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凝聚力提供了重要幫助。”葛利亞先生補充道。
2015PISA報告還指出,在龐大的信息流以及快速變化中,如今每個人都必須“像科學家一般去思考”:分析證據,得出結論;理解隨著時間推移,并伴隨著新發現的誕生,人們對于自然力量以及科學的能力所及和局限性都有了極大的提高,科學“真相”也會不斷刷新改變。
其他關鍵發現包括:
性別差異
●在所有測試項目中,相比閱讀和數學,科學測試中的性別差異更小。但平均而言,33個國家和地區中,男生在最高表現學生中的比例還是比女生要高。芬蘭是唯一一個女生的科學表現比男生更好的國家。
●報告中四分之一的學生稱他們希望今后的工作能和科學相關,但男女生的選擇差異很大:女生更想選擇衛生部門的工作,而男生更想成為信息通訊專家、科學家或是工程師。
教育公平
●加拿大、丹麥、愛沙尼亞、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在教育公平與教育表現上表現出了極高的水平。
●家境更困難的學生成為低表現者的可能性相比家境富裕的學生翻了三倍,移民的學生成為低表現者的可能性比非移民學生高了一倍。
●在移民學生數量眾多的國家里,在評估了全校學生的社會經濟水平后得出結論,在移民學生集中的學校上學和家境貧窮的學生的學習表現沒有關系。
學生在閱讀和數學項目的表現
●經合組織(OECD)國家中,平均有20%的學生沒有達到基本閱讀水平。這個比例變化自從2009年以來保持了穩定。
●經合組織(OECD)國家中,相比2009年,2015年PISA測試中男女表現差異減少了12分,男生取得了明顯進步。尤其是在最高表現水平的學生中,男生數量增加;女生退步主要表現在最差水平的學生數量有所增加。
●中國北京-上海-江蘇-廣東、中國香港、中國臺北和新加坡的學生在數學項目中相比其他國家與地區表現最為優異。
學校表現
●相比學校硬件和教學師資、學生的科學表現和今后想要從事與科學相關的工作的期望程度與學生在學?;ㄙM多長時間學習科學以及科學在學校是如何被教授的更為相關。
●在權衡了學校與學生的社會經濟水平后發現,大型學校的學生在科學項目上得分更高,也更希望將來從事與科學相關的工作。但是小型學校的學生在科學課上的課堂紀律更佳,更鮮有上課遲到、逃課的跡象。
●相比2009年,2015年有30個國家和地區讓學生留級的使用下降;只有五個國家的讓學生留級的使用率上升。在哥斯達黎加、發過、印度尼西亞、拉脫維亞、中國澳門、馬耳他、墨西哥和突尼斯,讓學生留級的使用率下降了10%。
據國家教育考試評價研究院消息,按照教育部部署,我國選取北京、上海、江蘇、廣東等4個省(市)正式參加由OECD組織實施的PISA 2015測試。國家中心嚴格按照國際統一標準收集抽樣信息,上報9178所學校約145萬名符合要求的15歲學生,國際承包商完成了樣本學校抽取,國家中心完成學生和教師樣本抽取。
2015年4月10日至11日,來自4個?。ㄊ校?68所學校的1萬多名學生在各自學校通過計算機考試模式順利完成了PISA 2015正式測試和調查問卷;268所學校的負責人和6400余名教師完成了在線調查問卷。參加學生普遍反映PISA測試著重考查綜合能力,素材豐富有趣、內容貼近現實生活、題型靈活多樣、機考方式新穎等。
PISA 2015測試共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測試將為充分展示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取得的成就提供國際舞臺,同時也為我國改進和完善現行教育政策,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提供借鑒。
PISA排名為何出現如此大幅下降?
此前兩次在PISA測試中名列前茅的中國為何會在2015年的測試中遭遇“滑鐵盧”?在熊丙奇看來,上海此前能夠取得PISA測試的第一名離不開上海市政府、當地教育部門、學校以及學生老師的高度重視,在前期準備方面也很充分。但是在2015年由于北京、江蘇、廣東多個地區同時參加,如果各地區重視程度不同或者準備不充分就很難形成合力。
“坦白來說,像參加測試這樣的事情很多學校其實并不關心,因為在學??磥磉@并不能提高學生中高考的成績。”熊丙奇介紹,“舉個簡單例子,三個公司分開搞比賽可能成績都很好,但是合在一起比賽,可能因為不太重視抱著無所謂的態度,成績反而出現下滑。”
為什么2015年的測試成績沒那么好了?在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陸璟研究員看來,首先是因為樣本不同。中國四省人口共2.3億人,大約是上海人口的10倍,因此素養水平的整體提升困難更大一些。四省15歲學生中城市學生占47%,而上海城市學生占86%,樣本構成是不同的,取得現在的成績已屬不易。二是要看具體數據,其實第二名和第十名成績差距并不大。三是真正代表一個國家(地區)未來競爭力的是高水平學生的比例,中國四省在科學、數學、閱讀三個領域至少有一個領域達到高水平的學生占27.7%,也就是說四個學生里有一個是高水平的,這一比例僅次于新加坡、中國臺北和中國香港。
對此,儲朝暉認為,PISA測試排名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海在參加測試前準備工作充足、學生的篩選、課業負擔過重等問題,其它地區的加入使得各地區的差異性顯現出來。所以前兩次上海的測試只是針對上海一個“點”,15年的測試屬于一個更大的“面”,這有助于更加全面的反映真實的狀況,但絕不能依據這個事實得出我們的教育退步了的結論。
上海成績穩定,越南為什么亮眼?
PISA2015測試結果中,新加坡學生力壓群雄,數學、閱讀、科學三項均獲得2015年PISA測試的第一名,上海是不是不如新加坡了?對此陸璟認為,PISA歷年成績大致是可比的。PISA2015的數學和閱讀試題是歷年的連接試題,和上海學生以前做過的試題是一樣的。上海PISA 2012數學成績613分,閱讀成績570分,比這次新加坡的成績(數學564分,閱讀535分)要高出很多。PISA2015的主要領域是科學,因此科學是以新題為主,上海在PISA 2009和PISA 2012的成績分別是575分和580分,說明上海學生的科學成績是比較穩定的,并且也都高于本輪新加坡科學奪冠的成績(556分)。
而對于越南仔此次測試中的表現,陸璟分析,首先越南抗逆學生比例是所有國家(地區)中最高的,達75.5%;說明越南絕大多數社經地位較低家庭的學生通過努力取得了好成績。其次,還要看這個國家(地區)參加PISA學生的人口覆蓋率,越南參加PISA測試的學生僅占15歲學生人口的49%。另外,越南在科學、數學和閱讀三個領域達到高水平的學生只有12%,顯著低于OECD平均水平,OECD平均是15.3%。
專家:PISA測試只能作為參考
PISA測試主要涉及數學、科學、閱讀三方面,由學生通過計算機考試模式進行正式測試和調查問卷完成調查。在采訪中熊丙奇坦言:這從本質上來說屬于一種知識測試,并不能反映出除了知識之外的學生的能力和素養,所以PISA測試并不能反映中國基礎教育的進步或者退步,不能成為評價中國教育好壞的標準。“在2009年和2012年PISA測試獲得第一名的時候我就說這并不值得中國感到驕傲,現在出現下滑我也不感到奇怪,用PISA測試作為評價中國基礎教育的標準并不能反映出中國基礎教育的現狀和問題,這個評價體系與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并不相符。”
“這個結果顯現出中國不同地區學校教育現狀有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表現在學生的學業成績以及當地的教育生態,不同區域間的差距縱向的顯示出不同地域的中國教育的現狀。”儲朝暉分析。“總體來說PISA測試和其它測試一樣,并不是一個嚴格的可以作為唯一標準的測試,其結果只能作為一個參考但不能作為唯一的依據,所以我們應該理性看待不能迷信PISA測試。”
中國教育行政化和應試化問題更值得關注
相比于PISA測試,熊丙奇認為,中國教育的核心問題實際上是過于的重視知識教育以及知識教育帶來的應試化問題。所以目前最應該關注的是如何淡化應試教育,更加關注學生除了知識教育之外的人格和身心發展,但是在學生減負的問題上,在2012年PISA排名出爐后,熊丙奇就曾指出:中國學生把全部精力用到了學習上,甚至不惜付出缺乏睡眠、體質下降的代價!然而在三年后的今天,他依舊坦言:學生的課業壓力并沒有減少,學而思等培訓機構依然火爆。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也認為:上海在測試中取得的成績建立在“高強度、長時間”的基礎上。“上海學生每周作業時間平均為13.8小時,高于OECD國家的平均7小時,是香港、澳門、臺北的兩倍多,是韓國、芬蘭、捷克的四倍多。加上校外輔導和私人家教,校外學習時間平均為17小時左右,遠遠高于OECD的平均值7.8小時。傳統的偏見認為儒教文化圈的東亞國家和地區都一樣,但事實上日本、韓國、臺灣地區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競爭強度已經大幅低于上海。”
在熊丙奇看來,此次多個地區參加PISA測試,成績出現大幅下滑恰恰反映出中國應試教育的現實問題:第一是行政化,即行政領導重視一件事,這件事就能做好;第二是應試化,即學生需要考試的科目成績普遍很高,但是非考試科目往往被忽視。
“由于PISA測試有行政化和應試化的影響,和教育部門以及學生、老師的重視程度有很大關系,所以沒有辦法反映出中國學生真實的狀態。”熊丙奇介紹,“中國學生在知識學習方面的能力毋庸置疑,只要教育部門、學生老師重視肯定會在某項測試中獲得很好的名次,但這并不是中國的優勢,反而當前的問題是太過于強調排名和分數,所以現在我們應該從關注知識教育走向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其它能力和素質的發展。”
來源:根據京城教育圈、搜狐智見綜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