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學校會變成什么樣?未來教育會怎么樣?
這兩年來,關于未來學校、未來教育的預測也是蠻多!現在推薦著名教育家、新教育實驗發起人、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預測的關于未來教育的15個大變化!
現在的孩子6歲上學;未來的孩子可能會提前到5歲,也可能會推遲到10歲,為什么呢?
現在打游戲要挨家長罵,老師嫌;以后打游戲可能就是正兒八經的學習,你還別不服氣,打游戲好,也能算學習好啦!
現在學習主要靠學校,離開了老師,孩子可學不好;未來未必,家庭越來越成為教育的重要組織,在家上學先不說,網絡化真的能打破學習的時空限制。
是不是想急切了解這15大變化分別都有些啥了?趕緊看看朱永新先生對教育變革的預言:未來學校、未來教育的15個變化!
變化一:學校會成為學習共同體
有人學習的地方才能成為真正的學習中心。未來,有些學校可能逐步衰落甚至徹底沒人去了。(學校真的會消失嗎?也許作為場所的學校會消失,但是作為概念的學校,一定不會這么快消失,因為學校成為學習共同體啦!)
新的學習中心,既有網絡上的學習中心,也有線下的學習中心,而現在的一部分學校會成為線下的學習中心。
同時網絡和學習會進一步一體化,會由著名的教育品牌和機構來重新架構,與現在的教育集團完全不同。
變化二:上學和畢業沒有固定年齡規定
未來,可能不存在統一入學的年齡了。你可以選擇5歲去學習、10歲去學習,完全根據需要去選擇。
因為孩子在同樣年齡的情況下,心理發展卻不一樣,有些8歲的孩子心理年齡遠遠超過同齡人,而有些則可能達不到平均水平。用統一的生理年齡去評判孩子,不大科學、人道。(真正的因材施教,就是不能一刀切,男孩上學真的別過早,女孩發育早,性別、個性、身體,都應該成為孩子上學考量的因素。)
變化三:學習時間變得彈性化
未來,學習時間可能完全彈性化。
未來的學生可能不再每天早晨準時準點趕到學校。學習中心可以年終無休,沒有暑假、寒假的概念,學習中心是隨時開放的,每個人可以自由選擇。(想去上課就去上課,想放暑假就放暑假,這不是小伙伴想象中的天堂么?真的能實現嗎?)
如果選擇某個時候和父母遠足,那這段時候對你而言就是放假。
變化四:教師的來源和角色多樣化
未來教師不再是現在政府的公務人員而可能變身自由職業者,甚至優秀教師可以組成課程公司。
比如,我是數學老師就組成數學公司,由政府來采購我們的課程。
未來對教師的管理也會變得簡單,因為沒本事的教師,教不好的教師,沒人選擇你,你自然會被淘汰。
變化五:政府買單和學習者付費將并存
未來學習者付費將成為很重要的方式。
前年世界上著名的教育機構WISE做過一次調查,未來個人付費為教育買單的錢數將遠遠超過政府。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
政府未來通過教育站的方式給你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而真正優質的教育是為每個人定制的教育,要想個人得到更好的發展,每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教育買單。
變化六:學習機構一體化
現在的學生很辛苦,白天在學校學習,晚上有跑到輔導機構補課。而未來二者將是打通的,并且完全由政府買單。
比如外語課程,沒必要請外語老師,購買外語培訓機構的外語服務;數學課程就購買數學培訓機構的服務,未來的學習機構會成為多重學習中心,政府會采購他們的服務。
變化七:網絡學習更加重要
我今年4月份去參觀斯坦福的一個學校,這個學校在全美國排名第二,比線下的實體學校還要牛。
他們的校長告訴我,他們組成很多俱樂部,每周兩天在網上學習網絡課程,其他時間學生自己線下的社交也非常好。
未來互聯網會更加社區化,囊括線上線下的學習。(互聯網將會連接一切,網上就有海量的課程資源、方便的互聯網工具,學習將無處不在)
變化八:游戲在學習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游戲讓學習成癮》這本書非常好。(打游戲怎么了,打游戲也是在學習啊!以后再也不怕爸爸媽媽還有老師批評我打游戲了。我游戲,我學習。)
其中提到很多理工類的大學課程已經游戲化,用游戲、挑戰的方式來學習,今后這將成為重要的可能。
變化九:學習內容定制化,個性化
今后學習內容會更個性化和定制化。
現在的教育定了很高的標準,然后所有的人都奔向最好的大學,結果只有少數成功者,大部分人都成了“失敗者”。(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但未來的學習標準會進一步降低,大部分人學習都會變得游刃有余,更注重個人進步,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自我建構他的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的人。
變化十:學習中心小規模化
現在的學校并不是自古就有,它其實只有短短幾百年的時間。
是隨著英國的工業革命開始的,它為了提高勞動者的教育水準,而設計的一種現代班級社科制的教育制度,現在已經到了可以顛覆它的時候了。
未來,大規模的教育機構未來會逐步消失,小規模化是顛覆現在學校的根本。
變化十一:文憑的重要性被課程證書取代
未來的用人單位根本不要名校畢業生,而是要求你在各種名校學過這樣那樣的課程。要的是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而不是沒有用的證書。
未來你修了什么?學了什么?比拿到什么文憑更重要,課程證書顯得越來越重要。
課程證書很重要以后,品牌競爭就很重要,未來的學習中心一個很重要的能力是它有很強的鑒別力。它知道哪個中心的課程最棒,哪個大學的課程最優秀,會選擇最優化的組合,幫助學習者做最好的整合。
未來的學習中心,一方面有自己獨特的課程,不可替代的競爭力,同時還將具備課程整合能力和識別課程優劣的水平。
變化十二:考試評價從鑒別走向診斷
現在考試評價是選拔性的,未來考試評價是診斷性的。
大數據會記錄你的整個學習過程,記錄在哪些方面、哪個點上有問題,然后給你提供技術支持,它更多是做診斷而不是做鑒定。
(考試具有檢驗、評價、選拔的作用,如果大數據能夠記錄學生所有學習行為數據,那還需要考試干什么?推薦一本書,舍恩伯格的《與大數據同行》,里面就提到大數據在教育應用中的三個功能:反饋、個性化學習、預測,有了大數據,考試壓力真會小很多!)
變化十三:家校合作共育
未來,家庭在學習中心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家庭在孩子心理養成、習慣養成等方面的作用無可替代。)
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有什么樣的孩子,心理學家研究大腦結構時已經證實,到6歲時大腦突觸形成大腦發育程度已經和成人相差無幾。
未來教育將依靠心理學和其他科學重新發現家庭和父母在教育中的意義和影響。
變化十四:課程指向生命和真善美
未來的課程,到底應該學什么?
教育是為生命而存在的,教育難道不是為了讓生命更美好嗎?
拓展生命長寬高,解決生命根本的問題。
在這個生命之上用真善美重新整合課程體系。
變化十五: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無論怎么變,幾千年來就是兩個關鍵詞匯,幸福、完整。
人的生命有三個維度,物質的生活、社會的生活和精神的生活。我們更多的是教會孩子在物質生活中競爭的能力,但沒有幫助人過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精神生活。其實最好的教育是幫助人真正擁有屬于他的精神生活。
怎么給人幸福?看一個學校好不好很簡單,看孩子喜不喜歡,放學了還依依不舍,放假還想早點到學校去。看一個老師也是如此,是不是熱愛生活,是不是熱愛孩子,是不是有尊嚴感。
教育就是要把幸福還給老師、還給孩子、還給父母、還給教育。
衡量教育是不是真正的好教育,除了幸福以外,另一個指標是它能不能讓每個人成為他自己,現在我們的教育是用一個標準、一個考試、一個大綱、一個教材,把本來具有無限可能性的人培養成單向的人。這個方向是錯的,應該讓每個人成為他自己,最好的教育是幫助每個人成為他自己。
怎么幫助每個人成為自己呢?學校應該成為匯集偉大思維的中心,要把人類最美好的東西匯集起來,讓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老師相遇,在相遇當中找到自己、發現自己、成為自己,這是檢驗教育的最重要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