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會"凝聚全國教育精英,提煉中國教育智慧,與您一路同行!

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學生為什么一定要到學校來?我們到底應怎樣做老師?
今天(12月5日)上午,2016年移動互聯網智能英語教學研討會在北京四中初中部舉行,本次研討會旨在探討移動互聯時代教育的發展新趨勢,探索移動互聯網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新模式,塑造高效課堂,推動基礎教育階段英語特色課程的發展。
北京四中校長、中國教育學會高中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劉長銘在發言中提出的這兩個問題值得今天的教育人用心琢磨。
針對目前風起云涌的互聯網教育產品,劉校長坦言,目前真正利用互聯網技術帶來教學方式深層次變革的并不多。“今天很多公司的產品帶來的不是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變革,而是應試教育的升級。”在他看來,體現教育本身價值的互聯網教育產品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今天的研討會上,北京四中初中部優秀英語教師為大家帶來了三堂別開生面的英語展示課。課上,教師們深度結合了移動互聯網最新技術,利用目前在全國被中小學廣泛使用的盒子魚英語教學平臺,充分展示了北京四中在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條件下,在教學模式創新上的探索成果。

2016年移動互聯網智能英語教學研討會現場,下同
今天我們談論的是移動互聯網智能英語教學在中小學的應用,也就是中小學在移動互聯系統下的教學應用與研究。
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怎樣做老師
我今天主要就兩個思考進行發言。
一是在今天這樣的環境下,老師的角色和作用是什么?我們怎樣做老師?
在幾年前有一個電視臺記者扛著攝像機來找我,讓我在鏡頭前說話,后來我建議他在校園中隨便找老師和學生,讓他們說話,他們說的是最真實的。
他們找到的第一位老師就是一位教授政治和國學的徐加勝老師,當時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如果今天的學生只是為了學習知識,那么他根本沒必要到學校中來”。這句話給我們提示了我們今天的教師應該是什么角色。差不多40年前,我在這里開展了我的教師生涯,那時候主要是粉筆,黑板,幾乎沒有習題冊,所有的習題都是老師給學生編的。那時候我們出的每一套卷子都是用筆在鋼板上刻。
而今天我們習題這么多,是得益于我們在印刷領域技術的革命,它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學生永遠做不完的作業。

很多互聯網教育的產品只是應試教育的升級
我之所以談這些,是因為“盒子魚姐姐”朱琳的一個師兄寫了一本書談互聯網教育,他列舉了一個事實:在今天世界上差不多每三天就誕生一個互聯網做教育的公司,中國也是。
那么多的人都在做互聯網教育,但是我今天看到,真正利用這個技術帶來教學方式深層次變革的并不多。甚至我可以說,今天很多公司的產品帶來的不是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變革,而是應試教育的升級。我說的這一點毫不夸張。
今天我們可以用技術給學生測試,互聯網+大數據可以給我們的考試提供極其準確的數據,學生在互聯網上答的每一道題都有記錄。那么怎樣出題把學生考倒?我們可以輕易做到。因為我們分析數據就知道學生的薄弱項和強項。
所以,今天技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平臺,但是怎樣把它用好,對教育形成好的影響,有促進作用的技術手段。這不取決于技術本身,而取決于我們的價值追求。所以當今天看到這么多互聯網教育產品,我心里隱隱地有一種擔憂。
我們要思考在今天的技術層面上應該如何做教師。和四十年前做老師相比,在今天,學生獲取知識已經可以不主要依賴于老師的口述,甚至也不依賴于課本。今天我們想獲取什么信息,第一反應是不會了就上網搜。我們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獲取想要的知識,為什么我們還非要來學校聽老師把課本內容重新講一遍?老師還有價值嗎?

學生之所以來學校,是為了構建一個社會和一個學習的社區
今天,當學生可以輕易地獲得知識,老師的角色是什么?學生為什么一定要到學校來?如果獲取知識,一個人在家里行不行?
我認為,學生之所以來學校是為了構建一個社區,一個學習的社區,一個社會。也就是說,今天我們老師的功能作用和價值,已經由知識的復述傳播者轉到構建一個社會、學習的社區。學生在其中不止完成知識的構建,而更完成社會化的構建,即我們的學校如何通過教育讓孩子獲得知識本身之外的東西。自我調控,溝通,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源于知識性的教學,但不僅僅是掌握了知識就具備了這樣的能力和核心素養。
所以,今天的教學,我們應該思考在這樣互聯網智能系統下,教學應該完成什么樣的功能?除了書本上寫的信息和知識,我們還應該讓學生得到些什么?這也許就是今天我們常常談論的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的教育首先要想想人需要什么?生存,生活,溫飽,還要追求舒適。但是如果只追求這些,人和動物沒有本質的區別。今天,當我們談到人,當我們全面地思考人的需求的時候,我們要特別想到,人除了需要動物本身也需要的東西之外,其實更重要的、和其他物種的差別在于我們人活著還要追求意義。我們有情感、心靈和精神上的需要。所以,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就不止是讓學生掌握詞匯和句型,而是通過這樣一種過程讓學生完成自己作為社會人的成長。
第二點,我們來談教學教育的價值。幾年前我去考察美國時,訪問了一所著名的高中,托馬斯·杰克遜科技高中。我們進行新課改時,專家講了很多美國學生學習的案例,大多來自這所中學。但是他們都忽略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那天我進校門,看到墻上有一句話,寫的是2011年這所學校的教育價值觀,意思是說,作為托馬斯杰克遜人,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我們都要為學生在未來面對倫理道德上的困惑時能做出正確的抉擇而付出實際行動。這是這所學校在那一年的教育價值觀。他們的校長告訴我說,每年開學,他們都要通過全校老師去討論,把老師的想法都歸結為一句話,寫到墻上。這是一所科技高中,但他們追求的不止是學生的技能和知識。

今天全國課題實驗校的老師們來到四中,目的是共同探討互聯網環境下英語教學的新模式,探討交流像盒子魚這類互聯網教育平臺如何與日常教學緊密結合。我想,如果今天我們僅僅把盒子魚理解為教學的素材庫,這不是制作盒子魚的真正本意。
我覺得今天盒子魚給大家提供的實際上是一個支撐我們現代教育價值觀的一個豐富的資源庫。盒子魚里給大家提供的所有素材,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通過素材學習掌握單詞和句式。而是通過對這些問題和話題的討論以及深入思考而產生他對于生活,對于社會,對于未來,對于人生的深刻的思考。所以我覺得今天老師們交流如何用盒子魚進行教學,應該從這樣的價值觀來理解在這里面所提供的每一個素材,而不要把它僅僅當做我們訓練的那些句式,訓練的那些材料,更不要把它當成考試出題的素材。所以我也希望老師們能夠真正理解“盒子魚姐姐”想表達的初衷,以及盒子魚本身承載的教育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