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書包課堂教學

六十載春華秋實辛勤耕耘
一甲子博學篤行共創輝煌
她,誕生于共和國初創的艱苦時期;亮相于當時教育相對落后的臺東區,平民學子同氣相求如坐春風的欣喜;發展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激情燃燒歲月的教學相長;騰飛于改革開放時期,順時代審大勢另辟辦學蹊徑,澆鑄了青島19中好學、力行的求實學風,凸顯著19中人明德浸潤的不辱使命,為“慎獨”這個古老詞語注入新的內涵。
六十年來,從老校狹窄的校園里,走出一代又一代共和國棟梁之才:有融青春于鋼鐵長城的將軍,有沖刺于科技尖端的科學家,有弄潮于經濟波濤中的驕子,有描繪丹青激揚文字的明星,更有無數默默奉獻于共和國大廈建設的勞動者。
值學校六十華誕,借新校正式落成之際,一個歷經風雨積淀歷煉而成的以人為本、和諧發展、務實求真、開拓創新的文化傳統,正在青島19中厚積薄發,令人期許。
從始建于1956年的19中老校所在地,臺東商圈的繁華地段出發,一路向東,過仰口隧道,經濱海大道,進入藍色硅谷核心區,抵達即墨市鰲山衛鎮一處三面環山一面向海的清秀風景之地,這里坐落一片磚紅色簡約風格的美式校園,便是青島19中新校。12.8倍,這是19中新校占地面積和老校的比例,新學校的寬闊舒朗可見一斑。比之空間面積的擴大,更令人欣喜的是,青島19中新校已將學生創新素質培養作為辦學特色,因此新校的布局與內設、課程與教學、管理與機制、活動與生活,都將圍繞創新打造。
以科技特色為引領
一個頂尖科學家的出現,需要大量的教育資源和漫長的培養過程。青島19中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對學生實施生涯規劃,鼓勵學生進行自我發展設計。生涯規劃不僅只考慮中學三年,而是要把大學教育、研究生教育甚至職業選擇都考慮進來。學校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為學生準備了導師、課程、設施、國際交流等多種資源。
青島19中率先成立“科技班”,對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采用校內名師和校外專家雙導師制,與省內外高校合作,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讓校外專家參與到課堂教學與研究活動中來,共同規劃學生成長。導師鼓勵學生開展個性化課題研究,提升學生科技素養和實踐能力。
學校聯手高校,依托山東大學、北方交通大學等高校優勢,拓展整合資源,積極開發學校課程、選修課程,探索培養素質特長突出的優秀高中生。學校與山東大學數學院簽約,雙方互派教師到對方學校訪學,聯合開發課程,構建創新課程體系。
新校實驗設施齊全,為創新型人才培養和師生學術類活動提供了可擴展性智能化空間。科技樓建有圖書館、網絡數據監控中心、計算機教室、通用技術教室、天象室以及各類創新實驗室,包括生物技術實驗室、數學建模實驗室、建筑實驗室、機器人實驗室、海洋實驗室、現代工坊實驗室、電子與電氣工程實驗室等。
開放性創新人才的培養要充分利用國際資源,青島19中與美國俄亥俄州邁阿密大學、博林格林州立大學、托萊多大學、德克薩斯衛斯理大學聯合開設了中美班項目,為學生開通了美國頂尖大學留學直通車。在語言訓練和文化融入基礎上,采納了美國大學部分通識基礎課程,全方位與美國大學錄取要求對接,為學生錄取與直升鋪平道路。
科技的進展是集體協作的結晶,青島19中在全面開展科技素養培養的同時,注重有潛力的創新拔尖人才的發掘。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班單獨設定課程課時標準,構建“基礎型+拓展型+研究型”課程體系,使國家課程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突出科學、技術、綜合實踐領域的創新活動,進行微課題研究,強調觀察、探究和實踐性活動。科技班成為19中人才培養皇冠上的明珠,正為社會培育一批具有超高悟性的希望之星。
以小班化教學契入
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學生具有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2011年起,19中率先承擔青島市小班化教育試點,領跑島城高中教育。青島19中通過小班化、個性化教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素質。小班化教學有效拓寬學生活動空間,豐富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強化積極的人際互動,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五環節教學法”在這一情境中應運而生,成為19中課堂教學主流模式。
19中在學生評價中滲透激勵元素,關注學生個體差異,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努力促進學生“三自”教育,即自主學習、自我管理、自主發展。從新生入學到軍訓學工,從評選三好學生到評選“校園之星”,從藝術節、體育節到科技節、讀書節,都是學生展示特長的好機會。
19中圍繞學生生涯規劃指導,建立教師和家長團隊的培訓機制,通過專業測評、專家講座、角色體驗等系列活動,努力實現學生個性化指導。定制個性化成長方案,落實導師制。設立生活導師、學業導師,定期召開班級教導會、交心會,通過對學生個體的研究、分析和診斷,結合學生的個人潛質特征、自我價值傾向以及家長的目標與要求,為學生制訂適合其特點的教育計劃、指導方案。
豐富學生社團,搭建個性張揚舞臺。在社團建設方面,體現宏觀管理、微觀指導、放開搞活的思路。學校成立了40余個學生社團,完全由學生自主管理,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創新意識,成為了學生凸現特色、張揚個性廣闊舞臺。
以新校啟用為機遇
新校給青島19中多樣化特色辦學、內涵式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倡導創新文化,使科技創新與人文創新之風彌漫整個校園,這是19中新校發展的遠景與愿景。基于此,不僅要以研究作為學習的主要方式,而且要讓創新實驗成為學習常態,讓學生像科學家工作那樣學習。學校引入美國高中的STEAM課程,這一融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為一體的跨界課程,突破傳統授課方式,能讓學生團隊、個人興趣方面找到發展點。學校已經參加STEAM教育國際論壇,共享資源謀求發展。
打造科技創新人才特色培養。為探索實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具有敢于質疑、勇于求異,善于探究、勤于實踐的原創力”的高素質人才,提升學生的競爭力,學校將對具有高度責任心、執著進取和質疑精神、超常悟性、主動學習與探究品質的學生,在創新素養方面進行重點培養,成立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班。
實施分類分層選課走班。學生具有選擇課程的自主權。在教師和家長的指導幫助下,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基礎、思維特質、發展需求和人生規劃自主地選擇要修習的課程及模塊。
學生自主管理。根據學校統一調配,了解本人所選科目上課的時間、地點、課程表等信息。在行政班班主任組成教學單元工作組和學科單元工作組指導下,自主管理班級事務工作,開展正常的學習活動。
技術手段支撐。開發網上選課系統,科技班率先開展電子書包常態化應用,變革教學組織形式,提高手持終端使用頻率和效果,有效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
20個創新實驗室堪比高校。新校最大的特色是有生物技術實驗室、數學建模實驗室、建筑實驗室、機器人實驗室、海洋實驗室、現代工坊實驗室、電子與電氣工程實驗室等十幾類26個創新實驗室,為創新型人才培養和師生學術類活動提供了可擴展性的智能化空間。比鄰山東大學青島校區等科研院所,坐擁國家海洋科技實踐基地資源,為學生創新素質培養,建設科技創新、人文底蘊的現代化高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雄關漫道,再鑄輝煌。今年,是青島19中建校60周年華誕,也是新校落成投入使用,開啟新的里程碑。學校將繼續秉承“好學、力行、明德、慎獨”的校訓,搶抓機遇,迎立潮頭,實現新的歷史性跨越!
來源于青島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