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
民以食為天,吃飯問題,茲事體大。但是,世界各國的大學,一般都不管學生吃飯,怎么吃,上哪兒吃,敬隨尊便。然而,中國不一樣,但凡叫個大學都有食堂,食堂是大學的一部分,屬于大學的后勤部門。多少年前就說要市場化,但一直到今天,還是大學后勤部門管理食堂,標準的公有制體制。一度,大學的領導者們,認為大學由三個部分組成,行政、后勤和教學。其中后勤,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們剛當老師那陣兒,食堂的大師傅跟我們一起分房,而且人家還優先。
大學管學生的吃飯,如果吃得不好,或者出了衛生事件,當然學校就得負責。1980年代,大學的學潮很多,但絕大多數,都是跟食堂較勁兒。那個時候,學生想不去食堂吃飯也沒這個可能,因為糧食關系在人家那兒,想到別的地方吃,拿不出來糧票,百搭。從那個時代過來的大學生,沒參加過鬧飯學潮的,真的很少。
后來,糧票沒了,街市上吃飯的地方隨處可見。雖然理論上講,大學的食堂飯菜要便宜一些(不上稅,還有補貼),但很多大學食堂,伙食委實不敢恭維,飯菜量少質劣,工作人員態度還不好,跟學生打架的事兒,時有所聞。有的時候,還會出衛生問題,吃出個蒼蠅什么的。
盡管如此,大學食堂市場化,依舊行不通。因為,要大學食堂跟外面的餐業競爭,他們實在沒有這個勇氣,壓力山大。為了緩解壓力,還能過上好日子,唯一的辦法,就是努力把自己跟學校管理當局捆綁在一起。由于傳統,這樣的捆綁,還真的成功了。食堂安定了,但是,學校當局,就不得不面對學生的“罷飯”。反正不吃食堂的飯,總有地方吃。但是,食堂是大學管理部門的心尖子,如果有一天,呼喇喇學生不去吃飯了,剩下大量的飯菜,事兒可大了。賠本不說,影響也大不好。所以,學校當局,特別怕學生罷飯。個別人不吃可以,但如果“煽動”策劃同學罷飯,是絕對不可以的。
所以,從學校管理當局,到團委學生會,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千方百計,別讓學生罷飯。如果一旦出現了罷飯,那么,對于領頭的,一定要嚴肅處理,以儆效尤。然而,吊詭的是,學校的食堂,如果不出現幾次罷飯的風潮,食堂的伙食或者服務,就根本不可能改善。問題積累多了,最終還是會罷飯。學校管理當局,只堵一頭,肯定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但是,現在的大學管理當局,盡管也會裝模作樣地對食堂加強管理,但是,基本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想遏制學生罷飯,唯一的辦法,是沖學生多下功夫。
食堂于是成了大學的包袱,越背越重,這樣的大學,想把大學的教學和可以做好,有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