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獨家披露二中蘇元、中大附中、育才實驗等優質民校選擇,多種因素影響決策。
近日,一張關于廣州市越秀區二中應元學校(以下簡稱“二中應元”)即將停止招生的截圖在家長群中流傳。一石激起千層浪,廣州優質民校究竟是轉公辦還是繼續民辦?轉向的決定性因素是什么?此外,廣州擬由政府補貼民校增加公辦學位,哪些民校可能獲得補貼?
記者調查獲悉,在縮減民辦義務教育規模、“公參民”脫鉤的政策要求下,二中應元或停辦,二中蘇元將轉公辦,中大附中、育才實驗以及荔灣區的四中聚賢中學、真光實驗中學等多所民辦學校,或在轉為公辦的路上;而省實、華附、廣雅、執信等公辦名校也已經陸續完成“公參民”脫鉤。一些名校表示,與民辦的“合作學校”不再有人、財、事權等方面關系,只有“教學指導”交流。
優質民校
“公參民”脫鉤 轉向路漸清晰
去年,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關于規范公辦學校舉辦或者參與舉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 “公參民”學校,要么轉為公辦學校,若繼續為民校,須在名字、教師、財務、招生、行政、辦學等方面切割與公立學校的關系。
“公參民”學校大多為關注度高的優質民校。天河省實、中大附中、二中應元、育才實驗、番禺執信、白云廣雅、番禺華附等名校系民校,如何抉擇、何去何從?
(1)二中應元或停辦 二中蘇元轉公辦
傳聞中的二中應元學校屬于由公辦學校舉辦或參與舉辦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即“公參民”學校,多年來有很好的口碑。記者查看二中應元學校的官方微信公眾號發現,該學校暫時還沒有發布即將停辦的相關消息。廣州市越秀區教育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按照相關政策規定,二中應元將在今年停止招生,至于學校是轉公還是停辦,目前尚未確定。
二中相關負責人告訴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二中應元在2002年創辦之初有投資方,但幾年后投資方撤出,學校由二中全權管理。對于二中應元未來是轉公辦還是停辦,該負責人表示,二中是市屬學校,根據相關政策,市屬學校由市財政負擔,辦學重點在高中學段;而初中辦學責權主要歸屬于區教育局,開支由區財政承擔,如果最終停辦,二中教育集團的其他學校可以吸納應元師資。
此外,二中旗下的廣州市二中蘇元實驗學校(以下簡稱“二中蘇元”)的轉向引人關注。該負責人表示,二中蘇元在2008年創辦時就沒有投資方,目前已經與黃埔區教育局完成協商,預計將于6月份轉為公辦。
(2)不少優質民校選擇繼續民辦道路
目前,不少知名度較高的民辦學校,則明確選擇繼續民辦路徑。
省實系方面,天河省實(廣東實驗中學附屬天河學校)已于今年1月更名廣州天省實驗學校,并早已完成學費提價布局(8.7萬元/年),堅定走民辦教育路線。省實派駐白云省實(廣州市白云區白云實驗學校)的校長已在去年底撤回省實,將出任省實其他公辦學校校長。
華附系方面,番禺華附(華師附中番禺學校)已經更名為廣州南方學院番禺附屬中學,華附派駐該校的校長也于本月回到華附。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海珠雙語學校更名為“廣州市海珠區華海雙語學校”,與華附脫鉤,維持民辦。
廣雅系方面,廣州白云廣雅實驗學校(白云廣雅)校名變更為“廣州市白云區廣州云雅實驗學校”。目前,廣東廣雅中學官方認可的教育集團成員學校只有廣東廣雅中學本部校區、花都校區,廣州荔灣區西關廣雅實驗學校南岸路校區和東風西路校區。
執信系的廣州市番禺執信中學(番禺執信)名字變更為廣州市星執學校。在執信中學的官方表述中,白云區嘉福學校、廣州市星執學校、佛山市南海區南執高級中學被稱為“合作學校”。
廣雅和執信相關負責人表示,已經根據相關政策要求完成“公參民”脫鉤,與民辦的“合作學校”不再有人、財、事權等方面關系,只有“教學指導”交流。
(3)中大附中育才實驗等或在轉公路上
另有多所高知名度的民校尚未明確表態如何選擇,但據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了解,這些民校大概率將轉公辦。
例如,廣州市育才實驗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育才實驗或將根據相關文件精神轉為公辦學校,至于什么時候轉公、學位如何安排等問題還沒有定論。
中山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中大附中”)負責人表示,該校或將轉為公辦。由于該校是中山大學的附屬中學,而中山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院校,若轉為公辦學校,管理歸屬問題可能需要更多時間協商。
此外,荔灣區的四中聚賢中學、真光實驗中學等多所民辦學校,或也將轉為公辦學校,目前正在籌備轉公相關工作。
(4)投資方及地方財政等決定民校轉向
民校選擇轉為公辦或繼續民辦,決定性因素有哪些?
其一,取決于學校有沒有投資方,以及辦學用地歸屬。不少名校辦民校,開辦之初由公立名校退休職工或工會舉辦,用地也屬于公辦名校。像二中蘇元和中大附中均沒有投資方,校舍及用地分別屬于國企和中山大學,學校收取學費,租借校舍辦學。因此,兩者轉為公辦是順理成章。而天河省實、白云省實、番禺執信等皆有獨立投資方,那么,投資方過往投入如何回收?區教育局與投資方如何協商退出機制?由于困難與障礙重重,這些民校大多選擇繼續民辦教育路徑。
其二,取決于地方財政有無能力和需要“收編”民校。義務教育由地方財政負擔,民辦學校若轉為公辦,該校的老師工資、校舍維護、軟硬件投入都將由區財政負擔。區教育部門當然要精打細算,從本區小學、初中學位需求量及財政撥款的實際出發,決定是否接收民校轉為公辦。
普通民校
補貼有時限 需奮發圖強
政府擬補貼民校增加公辦學位
3月15日,廣州市教育局發布了一條利好民校的消息:擬由政府購買服務,補貼民辦學校增加公辦學位。《廣州市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學位補貼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規定:“人籍一致”、在廣州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就讀的學生,各區按小學生不低于每人每年5000元、初中生不低于每人每年6000元的標準實施學位補貼。學生就讀的民辦學校的收費標準高于財政補助標準的,差額部分由家長繳交。
記者從天河區教育局獲悉,去年,天河區出資8000多萬元,通過政府購買學位,為外來務工子弟購買學位約1.3萬個。
政府購買學位將花落誰家?業內人士表示,政府購買學位的對象,通常不會是民辦學校第一梯隊。“從學位數量上,優質民校本身就學位緊張、一位難求,很難有多余學位用于爭取政府補貼。從經濟上說,優質民校一年學費大多超過5萬元,甚至達到十幾萬元,對于絕大部分家長來說,即便政府補貼了還是難以負擔。”一位民校校長分析, 因此,政府購買學位的民校,基本是收費較低、主要服務外來工子弟的學校。對于普通民校來說,應把握這一機會。
打造民校教學特色才是長久之路
但政府購買民校學位,只是階段性現象。政府為何購買學位?廣州市教育局表示,由于“二孩”政策后出生的適齡兒童有上學需求,廣州將在2023年及2024年迎來入學高峰,每年新增學位約在7萬至9萬個左右。預計“十四五”期間,將通過多種方式,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4.6萬個,公辦義務教育階段學位33.4萬個。
然而,高峰必將下跌,“入學潮”是階段性、暫時性的現象。政府在學位需求高峰期向民校購買學位,也是為了避免大量新建公辦學校后需求下降、建設浪費的問題。
對于民校來說,在國家大力規范、減少民辦學校規模的背景下,必須抓緊“窗口期”,奮發圖強打造教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才能在“入學潮”退去、政府不再購買學位之后,有長久的競爭力和生命力。
來源:羊城晚報、金羊網、羊城派
作者: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蔣雋
編輯:鄧豪杰
校對:聶粵
審核:鄭健龍
簽發:彭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