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精準施策落實“雙減”?北京市昌平區燕丹學校王涵校長日前在市教委舉辦的“雙特談雙減”欄目中提到,雙減的第一關鍵核心要素是“提質”,即向課堂教學要質量、向作業設計要科學、向課后服務要興趣。
王涵介紹,要進一步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需規范教師課堂教學基本要求,提升教師教學技能與水平。為此,燕丹學校分段設計,扎實開展多層級、覆蓋面廣的聽評課活動。學校成立了由校級領導干部、中小學高級教師等11人組成的校級教育教學督導團,督導團成員每周深入一個年級完成至少六節課的聽評課工作,對發現的問題深入分析,督促教師盡快整改,將聽評課效果最大化、最優化。
在此基礎上,由教學干部、骨干教師、教研組長、學科優秀教師組成的聽評課指導團隊,每人每周要完成一兩次針對年輕教師和薄弱學科教師的聽評課指導。年級組長還要針對本年級的學科教師、班級學生進行聽評課,及時了解年級教師的授課情況和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狀態,并針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改進和完善。
此外,學校還成立了以區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骨干班主任、高級教師為核心的答疑輔導團隊,以坐診形式,針對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完成培優補差、答疑輔導工作。學校還向家長和學生公示輔導團隊教師專長、答疑科目、答疑時間和地點等,以菜單形式供學生和家長自主選擇,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
“學校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不斷充實與學科相關的課后服務內容,指導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學習空間,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閱讀、選修課及社團活動。”王涵介紹,以初中生物興趣班為例,老師帶領學生通過釀制葡萄酒、制作泡菜和蘋果醋等實踐活動,真正使生物學科知識和學生生活實際發生聯系。活動過程中,通過“看顏色、聞氣味、辨階段(微生物發酵的過程)、嘗味道”等方式,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物質從量變到質變的神奇過程,這種課后拓展的興趣班不僅激發了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培養了探究、合作、分享的優秀品質,還把課后實踐場地轉移到了家里,把成果搬上了餐桌。
此外,圍繞“五育并舉”,學校還合力統籌師資,豐富課程內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菜單形式提供門類廣泛的興趣班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中低年級以硬筆書法、軟筆書法、多米諾搭建等課程為主,高年級以教育戲劇、攝影、英語繪本等為主。校內外輔導教師搭配指導,學生們的興趣愛好得到最大限度的施展,真正做到以高質量的興趣課程與課后服務吸引孩子們留在學校、留在課堂。每周還舉辦一次勞動教育課程,讓孩子們學會技能,體會勞動的光榮。(記者 武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