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機超低空飛行運用最多的還是在軍航的飛行訓練中。然而,我們平時很少聽到軍航在超低空訓練中發生墜機的案例,倒是在通航的飛行中,關于超低空事故的消息不絕于耳。6月6日,又一架直升機在密云水庫失事,2名年青的生命消失,令人扼腕嘆息。
飛行按高度可分為超低空飛行(真高100m以下,常用于農林作業、觀光旅游、搜索救援等)、低空飛行(真高100-1000m,常用于訓練、跳傘、空投、農林作業等)。特別是在超低空飛行時,天地線模糊,大地撲面而來,會對飛行員的視覺產生強烈的刺激。這種刺激一方面可以使人神經興奮,產生一種愉悅感;但更多的是引起飛行員不由自主的緊張,使得操縱能力降低。在這種情況下,可控飛行撞地(Controlled flight into terrain,簡稱CFIT)發生的概率隨之提高。
在筆者20多年的軍旅生涯中,也曾接觸過幾起直升機超低空飛行過程中撞線、撞地、觸水的飛行事故。通過事故原因調查后發現,將超低空飛行事故原因統統解釋為飛行高度不足顯然是過于簡單了。從技術原因上看,大概有下面幾種原因:一是飛行員操縱不當,導致直升機直接撞線、撞地和觸水;二是較長時間超低空大速度飛行,飛行員產生錯覺,導致直升機撞線、撞地和觸水;三是能見度降低(如遇到危險天氣,進入霧霾,或旋翼吹起塵土、水霧),飛行員丟失狀態導致直升機撞線、撞地和觸水。為防止此類事故的發生,軍方采取的措施還是相當嚴格的。一方面,超低空飛行訓練,是必訓課目。每名飛行員在進入戰術駕駛課目訓練后,都會進行超低空(掠地、掠水)飛行訓練;另一方面,對進入超低空飛行訓練的飛行員也設置了相當高的條件:必須完成全部基礎、應用駕駛課目訓練(400-500飛行小時),有教員帶飛檢查后方可逐步實施。此外,在完成超低空飛行訓練之后,每年都要有一定的飛行時間來保持,否則,飛行員就難以保持超低空飛行技能,甚至找不到超低空飛行的感覺。
超低空飛行是把雙刃劍,運用不當,就會帶來傷害。在超低空飛行訓練時,盡管有最低飛行高度的限制、空中紀律的約束,但一些年青的飛行員還是會私自降低高度,擦樹梢、刮電線、洗機輪(飛行高度過低,機輪與水面接觸)的事故征候也時有發生。通過交流了解,飛行員之所以降低飛行高度,除了對飛機性能、機載設備、飛行技術的自信外,超低空飛行時那種刺激、難以描述的興奮、愉悅感,也是原因之一。但這種對安全飛行的忽視,帶來的后果卻是極其嚴重的:直升機超低空飛行發生事故,根本沒有處置時間,基本上都是一等(機毀人亡)。
對于此次密云水庫R44直升機失事,在局方事故調查結果出來之前,不敢妄加評論。從報道上看,機上人員為26歲的教員和23歲的學員。目擊者稱直升機連著撞斷了三根水庫邊的高壓電線桿,直接掉進了水庫里。就事論事,在進行初級飛行訓練時,能否超低空飛行?帶飛的教員是否具備超低空飛行的能力?值得反思。
附:
直升機在水面上空飛行,局方《直升機安全運行指南》(AC-91-FS-2014-22)給出的安全建議:
a) 建議機組成員接受“水下逃生培訓”。
b) 盡量避免在低于該機型旋翼直徑以下的高度上懸停。如任務需要,機組應分工明確并設定好無線電高度表(如安裝)在一個高度值,一旦低于此高度會提醒機組;在水面上空做低于旋翼直徑以下的高度懸停飛行時,下洗氣流會將水卷起到直升機風擋玻璃上,短時間內可能會使飛行員失去目視參照。
c) 天空和水面周圍的山、建筑物等會倒影在清澈且平靜的水面上,這種現象易造成飛行員視覺上的判斷錯誤,因此在這種水面上空低高度飛行時避免做突然的機動動作、大坡度盤旋等。
d) 在沿江河低空飛行時,特別注意橫跨江河的高壓電線,因背景環境是水面而不易被發現,可以先找到江河兩岸的線塔,通過線塔來判斷電線的走向。
e) 在一些溫差較大地區的內陸湖泊上空飛行時,特別注意湖面上空形成的平流霧和蒸汽霧,一旦進入霧區立刻上升到安全高度。
f) 建議盡可能保持真高不低于500英尺,盡量避免低于200英尺以下的水面上空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