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一架福州飛往北京的航班因為空調系統故障,飛行了半個多小時后返航,最終平安返回福州機場,機上并無人受傷。這個事件并不復雜,飛機巡航過程中,飛機的一個空調組件故障,機組申請下降高度,在下降過程中,另外一個空調組件又意外故障,機組按照檢查單處置,并決定返航。返航過程中機組按程序人工放下客艙旅客氧氣面罩,飛機安全降落福州機場。
此故障一出,很多飛行員戲稱:“這簡直就是飛行訓練的模擬機科目。”因為這種故障,是典型的飛機緩慢釋壓造成的緊急下降,在每年飛行員復訓中都要反復演練,故障處置對飛行員來說并沒有難度,重點是要求飛機快速下降,在十分鐘之內必須要下降到飛機能供氧的安全高度3000米。在這個過程中,要求旅客必須自主戴上氧氣面罩,但網友“汶川魂”在網上發帖稱,艙內彈出的氧氣罩掉落的時候,很多乘客都不會用,此話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很多業內業外人士的熱議。
同樣的事例不只這一起。2012年3月9日,香港航空HX312航班空中座艙釋壓,機組按程序下降高度,旅客氧氣面罩自動釋放。在一兩年前,中國民航的一架空客A330,澳洲回中國的航程中,在太平洋上空也出現了釋壓的故障。在這兩次釋壓故障中,都有網友抱怨,氧氣面罩自動釋放了,但很多人不會佩戴,戴上了氧氣面罩也沒有氧氣,而且在漫長的下降過程中,沒有乘務員的幫助,非常無助。
今天我們不對佩戴氧氣面罩的重要性和怎么佩戴做討論,我們要討論的問題是:我們每次在航班飛行前都要做佩戴氧氣面罩的演示,但為什么還是有人不會佩戴氧氣面罩呢?每次跨海域飛行,包括所有的洲際航班,機組都要演示飛機救生衣的佩戴方法和放置位置,但幾乎沒有旅客去檢查和關心飛機座椅下的救生衣。作為一種密集載客的交通方式,我們對飛行安全的關注應該遠遠大于其它,但為什么我們旅客更多關注的是飛機的服務、航班的正點,而對飛機上的安全演示、座椅前的安全須知無動于衷呢?是因為旅客不關心自己的生命安全?還是他們壓根不知道也不想知道?這個回答應該是否定的,沒有哪位旅客不愛惜自己的身體珍惜自己的生命。那么問題出在哪里?我們該怎么做,才能讓大家真正重視自己的乘機飛行安全呢?
面對突然掉下的氧氣面罩,大部分旅客都能本能的拉下佩戴呼吸,但不少旅客茫然無助,是因為他們沒有在危險狀況下怎么去做的思想準備。經過專業訓練的飛行員,遇到突然的空中釋壓,戴氧氣面罩已是其本能反應。而對一個很少坐飛機的旅客來說,他并不知道飛機有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故障,出現這種故障后應該怎么應對?雖然我們很多人都覺得這就像1+1=2一樣簡單,但不會做的人還是不會做。
我們的航空公司在日常的宣傳工作中,更多的是從服務從硬件的角度出發吸引旅客,對飛行安全和故障的可能性的話題諱莫如深,旅客從購票登機到承運結束,幾十個小時的時間里,只是在飛行前的短短幾分鐘接觸有關飛行安全的話題,還期望能讓所有人掌握和了解,這本來就是一個偽命題。
飛行安全的保障不僅僅是飛行機組專業人士的訓練,更需要旅客對飛行安全的關注和了解,對飛行機組指揮的積極配合,在緊急情況下需要旅客自救并救助其他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客艙安全飛行安全走到實處。這就需要旅客在平時多關注交通安全、飛行安全,多了解飛行知識,多積累有關乘機安全的注意事項,在飛機上多聽多問多想,面對機組的演示和要求能積極學習配合。同時也需要我們民航人需要我們運營人能重視和面對這個問題。
也有人說航空公司的科普教育沒有吸引力,時間短,形式內容過于陳舊,氧氣面罩所做的視頻沒有新意,相對枯燥,乘客很不想看,也沒看懂。
人們本來就比較抵制被動學習,如果自認為已經會的知識,他們可能更不愿意重視。我們應該讓旅客知道,這不是學習的問題,而是掌握關乎生命的技能;這不僅僅是學會知識,而是提醒自己當面臨這樣的危險時需要有這樣的心里預期。這不是一種飛行前的表演,而是一非常重要的客艙安全的警醒,在這種故障下,乘務員要自保,并不可能過來幫助你,自己幫助自己才是王道!航空公司在機票或者乘機事項上,應該著重提醒,引起旅客的注意。而不是機組在上面演示,旅客在下面打瞌睡的走過場。
佩戴氧氣面罩看似簡單,但里面有很多學問,如果我們從方式上做一些改變,在候機樓或者在飛機延誤的過程中,增加一些旅客互動的活動,讓旅客自己體驗怎么佩戴氧氣面罩,了解氧氣面罩的重要性,讓旅客現身說法,互相討論提問,應該會比簡單演示的效果好很多。
我作為一名旅客乘坐過美聯航的飛機,在飛機上一名男性乘務員在做氧氣面罩演示的時候加上了一段霹靂舞的情節。他用夸張的肢體動作演示,如果飛機掉落氧氣面罩不佩戴就是伸著舌頭窒息的下場;如果不拉那根小細繩,就會喘不上氣。動作詼諧幽默,博得大家哈哈大笑。大家在歡笑之余,也學習了怎樣佩戴氧氣面罩。
在南航,你會發現,飛機的安全演示變成了水墨畫,很多情節讓人耳目一新;在乘坐深圳航空航班的時候,安全演示里我們的乘務員變成了一個四五歲的小姑娘,她用純真但幼稚的聲音在做安全宣貫,讓人抿嘴一笑的同時卻牢牢吸引住了人的目光。這些都是一些有益的嘗試,效果是不是比我們整齊劃一的安全演示更好還需要時間的驗證,但讓人欣喜的發現,我們民航人做了這樣的改變,也說明我們已經重視這個問題。
2014年中國民航旅客運輸量為3.9億人次,預測2015年將達到4.3億人次。我們有如此龐大的乘機人數,但有關民航科普宣傳和報道的網站并不多,相關的報紙雜志刊物也屈指可數;有關民航的新聞多是空難報道或者是吸引眼球的延誤鬧事的新聞,有關民航安全的科普卻很少;同時愿意發聲做民航安全宣傳的真正的專業人士更是少之又少。這和我們這個民航旅客大國并不相符。要改變現狀,首先要從宣傳入手。
另外在我們的基本素質教育中,航空公司、民航局或者我們的教育部門應該象宣貫交通知識——給大家講解紅綠燈知識一樣,宣傳交通安全乘機安全,我們民航人應該能走進校園走進社會,和大家互動去宣傳飛行安全的重要性。就像乘車要系上安全帶一樣,只有全社會都重視這個問題,才不會出現文章開頭所說的,面對氧氣面罩的掉落,很多人都不會佩戴的囧境。
這個話題展開很大,但是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不妨問問自己幾個問題:
在飛機你認真看過安全演示嗎?有沒有真正去檢查座椅下是不是真的有救生衣?你會佩戴操作嗎?飛機上有幾個安全出口?逃生門在你前面還是后面?在乘務員氧氣面罩的演示中,經常說的一句話:“在幫助別人前,請自己先戴好氧氣面罩”,這是為什么呢?
我想能準確回答出這些問題的旅客朋友不多,我們民航的科普教育任重而道遠。
讓我們一起努力,讓乘機越來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