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號昨天(17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在飛船向太空沖刺的20分鐘里,數百架民航航班也用自己的方式“助力”發射。它們短時凈空,在內蒙古西部到山東江蘇交界的黃海之濱,瞬間規整地“讓”出了一條巨大通道。而發射結束后,民航班機又快速恢復。
這個過程也被民航自媒體“航空物語”(ID:hangkongwuyu)做成了視頻,并授權觀察者網刊文如下:
“讓道”過程(航空物語使用 FlightRadar 24 制作)。部分設備無法播放視頻請點擊這里觀看
17日最值得我們驕傲的新聞,非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莫屬。
圖自新華網
飛船于今天(17日)清晨7:3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7點50分左右官方宣布發射取得圓滿成功。無論在現場還是在直播屏幕前,人們都爆發出熱烈掌聲,祝賀中國航天取得了又一項成就。
圖自央視截屏
鮮為人知的是,在掌聲背后,還有一群人為神舟問天做出了默默無聞的貢獻,那就是廣大民航工作者和旅客。
在神舟飛船向太空沖刺的20分鐘里,如果你能夠查看空管雷達,就會發現從內蒙古西部到山東江蘇交界的黃海之濱,我國民航客機規整地“讓”出了一條巨大通道,而通道中央,就是神舟十一號拔地而起,造訪天宮的軌跡。
微博網友@小麥1990 通過 FlightRadar 24 軟件截取的神舟飛船發射期間我國航班分布情況,由航空物語進行標注
為什么民航客機要為飛船“讓路”?飛船搭乘運載火箭奔向太空。火箭在飛行過程中會逐級拋棄內部燃料用盡的助推器和箭體,以及整流罩和逃逸塔等部件,以減輕重量幫助加速;此外,飛船還可能因為故障而緊急著陸。這種情況下,在火箭下方飛行的民航機就有被擊中的風險 - 即便不被擊中,民航機也可能干擾觀測和救援。因此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火箭飛行路線周邊必須凈空。
據統計,今天單單華北區域就有231架次航班為了神舟發射而調整時刻。在這里,小語謹作為一名航空航天愛好者,向今天為此付出額外勞動的民航員工,以及對此諒解的乘客道一聲:“謝謝!”
神舟十一號發射時禁飛區示意圖,來自微博@航空航天港
那么另一個問題來了,航班可以躲避火箭,地面上的人員、物資呢?
他們也有相應避險措施。火箭發射,一般都會安排在人煙比較稀少的地區拋落助推器等大型部件;此外,部件墜落區域的村鎮,常提前把居民集中到安全開闊的區域避險,那里有專人瞭望天空,一旦發現掉落物立刻組織躲避;而對于被墜落航天器毀壞的財物,國家將進行賠償。
2015年我國進行一次航天發射時,有火箭部件落入房屋,沒有人員傷亡,國家賠償了屋主經濟損失(圖自中國日報)
17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整流罩殘骸在陜西榆林找到
目前,除了前面提到的酒泉,我國還擁有太原和西昌2個內陸航天發射中心。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常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這類衛星向偏西方向飛行,“追逐”太陽前進,因而衛星下方的光照條件總是類似的,有利于氣象、大地測繪等用途的光學觀測。這是一次這類發射的火箭飛行軌跡,根據公開資料在百度地圖上標注而成(里程為系統自帶數據,無意義)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常發射地球同步軌道通信和導航衛星,以及中軌道導航衛星。這是2次朝向不同的發射,根據公開資料在百度地圖上標注而成(里程為系統自帶數據,無意義)
當然,再怎么預防,火箭從陸地上空飛過,總還是有一定風險的。如果飛行路線大部分位于海上,危險就小得多。
正因為如此(以及其它一些因素),我國最新的航天發射場選址海南文昌。文昌從東北到西南,面向的都是廣闊海洋,而且周邊民航飛行相對較少,航天發射對空中交通和地面的影響大大減小。
文昌航天發射場面對廣闊的海洋,航天發射對地面影響較少,只需避開個別島嶼即可(由百度地圖標注而成;里程為系統自帶數據,無意義)
2016年6月25日,文昌發射場首次投入使用,成功發射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可以預見,未來那里將成為我國航天發射的重要陣地。
2016年6月25日,文昌航天發射場首秀,長征七號火箭騰空而起(攝影:@Goneless)
發展航天技術十分重要,而最大程度實現航天、航空(飛機)和地面人員財物的三方共贏,也是人們不懈追求的目標。
再次感謝為神舟問天做出貢獻的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