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就是從失敗走向失敗,而不曾喪失熱情。
——丘吉爾
高考已不是唯一的成功道路。在我參加高考的90年代,高考幾乎是全中國孩子的唯一的成功之路。但是到了2016年,高考已經不是人們眼中唯一的成功道路,甚至不是最好的成功道路。因為大學的擴招,白領就業市場的飽和,僅僅是上一個大學,已經很難讓貧寒的學子爬上社會等級的階梯。靠高考成功越來越難。
大學生太多了。中國的大學已經擴招到什么程度?很多一般大學的本科生出來已經找不到白領的工作,要去高速公路收費站收過路費,去工廠按電鈕當操作工。上個一般的大學,已經不能實現平民階層父母為孩子寄予的,爬上更高社會階層的希望。很多孩子,拼盡全力上個二三本,以為自己鯉魚跳龍門,最終發現自己還沒有初中輟學的同學掙錢多。有的人還不甘心,想著上個好的研究生就能翻身,結果發現不管自己考上還是沒考上研究生,和那些一畢業就工作的同學的差距是越拉越遠了。
為什么曾經是中國人心中的圣殿的高考,會落得這步田地?因為高考這個東西,是大工業時代的教育機器篩選原材料的方式,已經不適應現在這個時代。大學招生,一個班幾十個人,一個系幾百個人,一屆幾千個人,招生和教學流程都已經批量化、程序化、標準化。大學就像是工廠一樣,用標準化的基礎教育培訓人,標準化的高考選拔人,標準化的原材料進來,用標準化的管理流程,標準化的加工(教學)工藝,制造出標準化的產品投入市場。這種工業時代的加工過程,已經失去了教育的意義(因材施教,實現人的自由發展),同時也失去了大學最重要的功能,即實現社會分層。
有人說:上大學是為了學知識。是的。在大學里確實可以學到知識。但是在其他地方,比如買書自學,在圖書館里,網絡上,甚至私下里拜師求學,都可以學到知識。微博、微信、知乎,網絡上各處都有大神為人指點迷津。在行、分答等工具,讓普通人可以和各個領域的頂級高手直接對話?,F在學習知識的渠道如此豐富,網絡上的教程多如牛毛,而且大多免費,你為什么還要上大學?答案也很簡單:大學有一張文憑。這張文憑,曾經是進入更高社會階層的敲門磚。但是現在拿著這塊磚的人越來越多了,已經不好使了。而且通往更高社會階層的大門也越關越緊了。
高考已經成為很多人的雞肋。許多大城市的孩子已經放棄高考,而是出國留學。這些年,中國大學的一種奇怪的現象越來越明顯。前幾天我和一個高校招生老師聊天。她向我抱怨:現在上海最好的大學越來越難招到上海和其他大城市的最優秀的學生了。這些大學的本科生很多都是來自中小城鎮的中等家庭。至于研究生,招到上海人的情況就更少見了。因為大城市最優秀的學生,家里有點實力的,基本上全都出國了。
為什么會造成這種現象?因為大學的基本功能不是教育,而是社會分層。因為大學的擴招,中國的大學已經無法實現社會分層的功能了,所以精英階層通過出國留學這個高消費,來確保后代的社會地位。你可能也知道,中國的留學生,在國外一般是和中國人在一起扎堆兒:一起吃中餐,看中文連續劇,上中文網絡,和中國的網友聊天,和生活在國內的大學一模一樣。因為生活寂寞無聊,他們有的還養成了飆車、酗酒、打麻將等優雅文藝的愛好。這樣的生活能夠培養什么的人才?我看他們中大多數也未必能成才。那么為啥都說出國留學就是鍍金?因為出國留學本身,就是家庭實力的象征,是社會階層的標志。至于學了些什么,反而是不重要的。
社會分層是個宏大的話題,可以寫一本書。簡單說下:社會分層的目的,是為了保證精英階層的江山永不變色。古代的貴族做事比較直白,直接使用世襲爵位這個辦法,來確保后代的社會地位。但是在現代社會,不管是歐美還是中國,古代的貴族體系已基本消亡。社會精英,既得利益階層,必須找出一個世襲爵位之外的辦法,來確保后代的社會地位,順便篩選平民中的強者進入精英階層。大學就是用來實現這個功能的培養機構。
很多出國的中國人,都說歐美國家實行的是“快樂教育”。其實因為中國人去歐美,一般只能接觸到底層的勞動人民。中產階級最多跟你笑笑。這些國家的真正精英,一般中國人接觸不到的。所以,歐美精英的教育體系和平民不同。一般中國人卻不知道。
歐美的平民學校確實實行所謂“快樂教育”。平民的孩子在學校以玩為主,課程進度緩慢。平民學校的老師呢,也是得過且過,不求學生能出人頭地,反正這些學生過幾年就去超市做收銀員,連加法都不用掌握,會使用收銀機就可以了!而精英的后代呢,會被家長塞進精英的學校,每天課程繁重,幾乎要累死,還要參加各類社會活動,為大學入學做準備。這種學校有些類似中國的貴族學校:光有錢不行,還要有過硬的社會關系,最好父輩祖輩有人從這個學校畢業的,要么是議員或其他社會名流寫推薦信。不僅如此,更要付高額的學費。有報道說,紐約一個幼兒園的學費就高達4萬美元,這是平民想都不敢想的:
美國紐約最頂尖的貴族幼兒園,錄取率比哈佛還低。有的幼兒園錄取率只有5%,低于哈佛大學的6.9%。據英國媒體報道,紐約頂尖的私立幼兒園,一年學費高達4萬美元,紐約富人家長仍不惜重金要把子女送進去。
理解了大學的基本功能不是教育,而是社會分層,也就能把“為什么要上大學?”這個問題搞清楚了。
最近有很多高考考生和他們的家長咨詢我問題。在此統一答復如下:
——“我的孩子高考成績不錯,應該報哪個學校,什么專業?”
高考報志愿,先選城市,再選專業,最后選學校。解釋一下為什么。因為這三者中最重要的因素,實際上是城市。每個城市的發展前景是不一樣的。就拿北京上海深圳來說。這三個城市聚集了中國最頂尖的雇主和人才,所以才擁有全中國最高的房價。在這幾個城市上學,你的眼界和同學,就和其他的城市不同。不說其他的,就是找的實習單位,也比其他的城市要好得多。那么為什么專業優先于學校呢?因為各個學校的同一個專業,教學內容其實差不多。雇主更在乎的是你的專業素質,而不是學校。至于報什么專業,如果家里有錢(此處指的是,家庭是否能全款買下孩子上學的城市中心一套3室一廳而不覺得吃力),可以報文科、經濟類、藝術類,因為有可能畢業就失業。家庭條件一般的,建議報考工科,畢業找工作容易,尤其是碼農,高收入行業,在互聯網時代前途廣闊。
——“我的孩子高考發揮得不好,是復讀好,還是應該出國留學?”
高考落榜的考生,不建議去復讀。因為如果你需要再考一次,就說明你幾乎不可能考上最好的大學。如果不能上最好的大學,那么大學對你來說就是可上可不上的,因為它很可能根本不能改變什么。如果家里能輕輕松松拿出幾百萬的留學費用,那么可以出國留學玩一玩。畢竟如果你工作結婚生子,這輩子就別想再這樣痛快地玩了。如果不能,還是直接工作比較合算。請記住兩句話:如果你高考都比不過別人,那么出國留學也不能使你成為精英。那些出國留學的“精英”,不是因為他們出國留學,才成為精英的,而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是精英的后代,所以他們才玩得起出國留學這種高消費。
——“孩子如果考上大學,應該注意些什么?”
不要打游戲浪費時間。
上大學自己賺生活費,盡量少花父母的錢。
在大學里早點兒談戀愛,畢竟這是人生的必修課。
不要為你上了什么大學而驕傲,很可能這玩意兒在以后一錢不值。
多去圖書館博覽群書,因為這有可能是你一生最后的閱讀時光了。
熟練掌握英語,玩兒轉互聯網,最好學學編程,這些以后都有大用。
大學是一個不現實的楚門世界,多看看社會的現實,為自己找找出路。
學習任何的科目,首先要掌握這個學科的內在邏輯,使它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而不是死記硬背,狗熊掰苞米,通過考試就可以了。
最后給全體參加高考的同學們一段話:
高考成功的人生未必不會失敗。高考失敗的人生未必不會成功。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個小插曲罷了。人生的成功與高考的關系其實不大。思路清晰、學習力強、表達準確、行動到位的人,不管是小學文化,還是博士畢業,都會成功的。而不具備這些素質的人,即使是做了博導,也只能博人一笑。如果你考上了大學,不要以為你已經在走向人生巔峰的道路上,也可能這只是你人生錯誤的開始。如果你沒有考上大學,也不要覺得你只能去掃大街了,有可能四年之后,給你打工的就是你當年高考上榜的同學。人生如棋,世事無常。時刻保持一顆寬容而警惕的心,不高看一個國家主辦的標準化考試,也不要放棄對真理和知識的追求。無論上榜還是落榜,不為凡俗的標準困擾,在任何的環境下保持澄澈純凈的內心,并且為人生的理想付出聰明而堅實的努力,才能成為人生的真正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