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圖片均為民航類高校學生在第57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產教融合系列活動之全國高等學校民航服務技能大賽上充分展現專業技能。 封禎 供圖
2021年12月底的南昌,寒風凜冽。紅谷灘區,第57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產教融合系列活動現場卻春意盎然。數千張靚麗自信的年輕面孔在“全國高等學校民航服務技能大賽”和招聘會現場穿梭。
據全國民航團委原書記、高校畢業生就業協會航空分會會長、大賽組委會主任王小娟介紹,全國高等學校民航服務技能大賽及其相關活動已連續舉辦11屆,是全國民航服務業最隆重的盛會,也是民航高等教育中最具影響力的全國性賽事和就業品牌之一。11年來,活動已從最初的競賽與招聘,發展到現在的“技能大賽+學生就業+高端論壇”三結合模式,形成了政產學研多元融合、人才培養供給側與需求側全面對接的新格局,共吸引了全國300余所高校、4萬余名學生、400余家企業參與。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本次系列活動已實現就業總人數4723人,就業率95.6%。其中,升空1988人,升空率42.1%;機場就業1422人,就業率30.1%;其他企事業單位就業1313人,就業率27.8%。”王小娟自豪地說。
當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復雜嚴峻,此次系列活動為何能實現這么高的就業率?活動背后的政產學研多元融合,又是如何帶動人才培養進而激活民航類高校學生就業一池春水的?
直面職場:
打通就業育人快車道
就業是民生頭等大事,是黨和國家“六穩六保”之首。同時,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就業質量也是高校最重要的口碑。
在王小娟看來,全國高等學校民航服務技能大賽及其相關活動,最重要的職能是“就業直通車”。11年來,承辦單位北京廣慧金通教育集團組織的供需對接就業活動,積極整合各方資源,發揮優勢、形成合力,每年都吸引400余家企業參加,為民航類高校畢業生提供2萬多個崗位。
2021年12月25日一大早,西南某知名航空公司就將宣講會搬到了系列活動現場。一百多名參會學生集聚一堂,聚精會神地聽該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介紹招聘條件中的“隱藏”信息。
從“為什么招地勤人員要堅持高標準”到“對招聘要求中‘有工作經歷者優先’的理解”,再到“用人單位更歡迎怎樣的簡歷”……企業與學生面對面,打開了重慶師范大學空乘專業大三學生秋云(化名)的求職思路。
“平時在學校,關于怎么求職,老師也會介紹相關的內容,但職場一線的經驗明顯偏弱。雖然這家航空公司這次只是到現場宣講并收簡歷,但經過人力資源部負責人指點之后,我的簡歷更有針對性了。”聽完講解之后,秋云還發現,如果申請不上空乘,還可以“曲線就業”先申請地勤,因為航空公司的內部通道是暢通的,而且更傾向于從已有的優秀地勤人員中選拔合適的空乘。
“我還年輕,先當一兩年地勤,有了相關經驗,再升空也很好。如果沒有這次現場講解,沒有了解到這些有用的信息,我可能就放棄了。”秋云開心地說。
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旅游學院空中乘務專業學生趙小天(化名)已經是第二次參加活動。和初次求職時,該排哪個隊伍投簡歷、初試時眼睛該往哪個方向看都摸不清相比,這次她沉著冷靜,當天上午就完成了兩個航空公司的初試,最后成功入職了廣東某航空公司。
趙小天坦言,得益于備戰和比賽的過程中對專業技能的訓練與積累,她在本次活動的面試中更加自信也更加從容了。
北京廣慧金通駐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工作處教師董潔介紹,學校的生源大多來自偏遠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升學時的基礎學歷是中專,學習基礎比較薄弱,很多人原來學的是幼教、護理或高鐵服務專業。剛入校時,不少家庭對孩子的期望僅僅是“以后能養活自己,有份工作干”。學生們通過選拔,進入學校和北京廣慧金通合辦的旅游學院空中乘務專業,才第一次知道未來的發展并不局限于在機場做安檢、接電話。經過三年培養,全過程經歷北京廣慧金通搭建的產教融合平臺,農村娃也可以成為空乘,不但實現“升空夢”,而且“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以比賽及相關活動促進就業,不僅打開了學生的就業思路,也為企業的人才選拔提供了嶄新的視角。
“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我們發現他們除了在意收入外,對職業發展空間同樣非常關注。”中智(澳門)職業介紹所有限公司已經連續五次參加系列活動的招聘會,該公司客服部經理高日表示,學生的關注點是企業人才工作的重要方向。“學生入職后,我們將針對他們的每個發展階段,制訂配套的發展規劃。”
“光就業率高,還不夠。就業質量好,才是檢驗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要素。”王小娟說。
以賽促學:
搭建人才競技大舞臺
“剛開始接觸空乘專業,很多人只看到光鮮亮麗的表面,但很少有人了解:我們要學習民航服務形象與禮儀、民航知識與英語、民航服務技能等一系列龐雜的專業知識。”2021年12月24日,剛走下全國高等學校民航服務技能大賽舞臺的內蒙古師范大學大三學生楊雨龍長舒了一口氣。四天內連續多場比賽,讓他酣暢淋漓地展示了專業所學,也同樣感受到其他院校參賽選手的實力不容小覷。
承載著學校、教師和家長的厚望,懷揣著渴望已久的藍天夢想,來自全國各地民航服務相關專業的學子在本次大賽中充分展示學習成果,展現精湛技能,展演青春風采。經過7天的層層選拔,大賽最終按照本科師范組、本科綜合組、高職專科組分類,共評選出團體綜合獎項35個,優秀團體表演獎項9個,民航服務形象與禮儀、民航知識與英語、民航服務技能三類團體獎項27個,以及個人單項獎15個。
王小娟介紹,大賽之所以能夠激發各方參與熱情,是因為它的功能不僅局限于為空乘學子提供展示素質技能和靚麗風采的“舞臺”,還為高等院校培育民航人才提供了創新發展、交流提升的“展臺”,為航空公司、機場等用人單位提供了招聘優質人才的“平臺”。
據了解,本次技能大賽分為民航服務形象與禮儀、民航知識與英語、民航服務技能、團體表演4個賽項。除此之外,大賽還全面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客艙設施設備發生故障、失火、冒煙怎么處置,乘客怎么逃生,以及空乘人員對客艙的熟練程度等。
“幫助存放行李、供應餐點飲料、販售免稅商品……”每一個零碎的細節都是專業能力的體現。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看不到的“隱藏技能”。北京城市學院的參賽選手于久遠感觸很深,應對日常工作的體能訓練,面對突發狀況時的專業處理,面臨生死考驗時的關鍵選擇……這些技能都在競賽舞臺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在民航高等教育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培養合格的空乘人員?大賽期間,同時召開了第五屆產教融合發展大會。對于上述問題,來自全國各地的有關專家給出了幾乎一致的答案——校企合作。
活動期間,北京廣慧金通教育集團與13所高校合作共建民航產業學院的簽字儀式,成為校企合作開展人才培養的一個生動注腳。
據了解,早在10年前,該集團就開始探索采用混合所有制模式,先后與內蒙古師范大學、貴州民族大學等高校合作建立了5個民航產業學院。經過多年探索實踐,目前該集團已探索出了“人才共育,專業共建,成果共享,發展共贏”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發展之路。
校企協同:
譜寫產教融合新篇章
2021年12月10日,教育部公示首批50所現代產業學院名單。其中,內蒙古師范大學旅游學院(金通民航學院)也在首批現代產業學院名單中,且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入選首批現代產業學院公示名單的高校。
內蒙古師范大學是北京廣慧金通最早開展產學合作的高校之一。早在2008年,雙方就啟動了空乘專業領域國內首家本科層次校企合作項目。
“產教融合是深化教育改革,培養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根本要求和有效途徑。”在第五屆產教融合發展大會上,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杜玉波強調,深化產教融合的實質是促進教育系統和產業系統內異質性資源的優勢互補。
民航事業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乘崗位在人員需求量不斷增加的同時,對人員素質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根據就業市場變化,相關院校進行了空乘專業人才培養的轉型升級。
金通民航學院是由內蒙古師范大學投入辦學資質和教育教學資源,由北京廣慧金通投資建設教學場地、配置實訓設備和優質行業資源,校企聯合開辦的混合所有制民航學院。學院以開設民航服務與管理相關專業為基礎,實行本科、專科階梯式招生,打造高鐵動車、郵輪海乘等交通運輸管理類全覆蓋的招生、教學、管理、就業一體化的高水平人才教育培養輸送基地。
此外,雙方一直在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方面發力,積極推動學校的學科競賽評估、專業建設、學科建設,造就了一支與民航強國相適應的結構全、素質高、規模大的民航人才隊伍。
“校企協同譜寫了產教融合大文章。”內蒙古師范大學副校長張海峰介紹,截至2021年,學院已累計招收3000余名空乘專業本科學生,總就業率達97%,遠高于其他專業。
“深化產教融合、密切校企合作,互惠是基礎,體制機制是保障。”北京廣慧金通教育集團董事長焦殿成表示,經過努力,企業和高校在逐步建成完備專業體系的同時,正著力探索并形成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
截至目前,北京廣慧金通教育集團已經與全國55所本科院校、50所高職院校、39所中職和高中學校深度合作辦學,向民航系統累計培養輸送10萬余名優質人才,在我國高端交通服務和航空人才培養中,形成了優勢突出的特色品牌,產生了明顯的影響。
作者:本報記者 徐倩 張瀅
《中國教育報》2022年01月19日第9版 版名:高教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