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9月28日,第六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頒獎大會暨2021年中國教育科學論壇在北京召開。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鐘秉林在主論壇作主旨報告和專題報告。
鐘秉林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總督學顧問、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1
高等教育發展的形勢與挑戰
首先,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黨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普及程度不斷提高,到“十三五”末,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已基本全面普及。伴隨著我國社會發展主要矛盾的轉變,教育領域的主要矛盾也發生轉變:一方面,人民群眾享受優質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更多人想上好學校;另一方面,我國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短缺,且發展不均衡,滿足不了老百姓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其次,從教育外部環境來看,經濟社會發展也驅動著教育改革,如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提高人才培養契合度,如何推進基礎學科創新和關鍵技術突破、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等,對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出了新的任務與要求。
再次,科學技術為教育改革提供了強大助力,對教育觀念、教學方式、教學組織和教學管理帶來挑戰。當前學科發展逐步綜合化,信息量飛速增長,知識更新和成果轉化周期不斷縮短,學科與技術領域孕育重大突破等,都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以及區塊鏈技術為代表的先進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改變了人類知識傳遞方式和教師的角色定位,師生之間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學習伙伴”關系。
最后,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也呈現出新的特征,師生和教學資源流動、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傳播不斷加速;國際競爭日益加劇,文化認同難度提升,國際化和本土化矛盾凸顯,再加上疫情造成的人員交流的物理阻斷,都對教育國際化進程帶來了新的挑戰。
教育內外部形勢變化對教育改革與發展提出了新挑戰。第一,教育改革訴求的多元性。當前,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系統性不斷增強,教育內部和外部關聯度也在不斷增加,亟待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隨著教育規模的擴大和普及程度的提高,教育利益相關者增多,利益訴求多元化,這種利益矛盾和沖突往往是以價值觀的形式體現在學術輿論、學術爭論和政策制定當中,無疑增加了教育決策和改革舉措實施的難度。其次,教育質量提升的周期性。提高教育質量周期較長,這與公眾需求形成強烈反差。要化解教育領域的主要矛盾,根本途徑是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而發展教育、辦好學校,必須遵循內在規律,無論是精良教師隊伍的建設,還是優良辦學傳統、校園文化和校風學風以及鮮明辦學特色的形成,都不可能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用錢在短時間內簡單堆砌出來。必須勵精圖治,堅持長期積累、厚積薄發。
2
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蘊
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可以分為三個層面:在宏觀層面體現為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社會發展提供助力和引擎;在中觀層面體現為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建成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在微觀層面體現為學習者個體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一方面,高質量高等教育建設體系要服務國家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任務。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建設要立足于夯實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服務國家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
另一方面,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時代要求。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邁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初級階段,2020年攀升到54.4%。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應注重提高質量,優化結構,促進公平,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多樣化高等教育需求,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目標,促進個體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3
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進一步增強質量意識,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期間國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發展戰略。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包括人才培養和質量保障體系,區域布局、層次類型、學科專業結構體系以及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等。
第一,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首先,更新教育發展理念,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和多元化的質量觀,構建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和體系,實現不同類型高校的分類發展,滿足普及化背景下人民群眾多樣化、個性化的高等教育需求。其次,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培養基礎科學和高新技術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面向社會需求,培養本專科層次的應用型人才,積極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尤其要明確人才培養規格,包括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就業面向等。只有把人才培養規格研究清楚,才能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才能科學設計課程體系、制定教學計劃。比如說現在有二三十所學校正在探索培養高職本科生,這種高職本科人才和應用型本科人才在培養規格上存在哪些差異,應該研究厘清,這樣政府才能分類指導,學校才能分類發展。最后,探索構建富有時代特征、彰顯中國特色、體現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和質量保障體系。
第二,優化高等教育結構體系。優化高等教育區域布局結構、學科專業結構、層次類型結構是普及化初級階段我國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戰略任務,是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關鍵舉措。其一,優化區域布局結構,服務國家與地方發展戰略需求。發揮區域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集聚優勢和引領輻射作用,扎實推動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振興。其二,優化學科專業結構,重視基礎學科與關鍵技術領域。既要重視基礎學科發展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又要加快理工農醫類專業緊缺人才培養,促進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的協調發展,為國家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和關鍵技術領域突破奠定基礎。其三,優化層次類型結構,聚焦培養質量與內涵建設。引導學校科學定位、各安其位,不同層次和類型的高校分類發展,重視本科教育,注重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調整學術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結構,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融通發展。
第三,優化高等教育治理體系。首先,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協調好大學與社會、大學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優化大學內部治理結構,構建現代大學協調暢順的內外部關系,推進大學內涵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其次,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改善政府宏觀管理,完善大學領導體制,優化大學組織結構,保障大學民主管理,探索多元參與下的協同治理,平衡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最后,回歸大學組織特性和本質屬性,堅持依法辦學、依法治教,實現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第四,積極參與國際教育治理。要關注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促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扎實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探索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新形式,拓展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新領域;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探索高等教育“在地國際化”;加強教育抗疫國際合作交流;提高來華留學生教育質量。要借鑒國際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推進中國優質教育資源的國際拓展,提升高等教育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積極參與國際高等教育治理。
(本文根據鐘秉林在2021年中國教育科學論壇的報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