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是學金融的?”毫不夸張地說,在我們學校中,十個學生里得有七個是學金融的。金融歷來是熱門專業(yè),“前途”和“錢途”并重。我也擠在這熙熙攘攘的熱潮中,羨慕地望著街對面市中心金碧輝煌的金融大廈里走出的白領們。
阿德勒認為,追求優(yōu)越是人類的通性。我的學習生涯一直比較順利,對于學習能力,我一直都有一點“優(yōu)越感”,并一直為了維護這份優(yōu)越而努力。但這一切都隨著大一第一學期成績單中,金融專業(yè)必修課成績“F”的出現(xiàn)而蕩然無存。
我真的適合學金融嗎?面對厚厚的教科書,我手足無措。微信朋友圈中,同學們陸續(xù)曬出各種實習offer,這些來自同輩的壓力讓我開始質疑自己,連基礎課都學不好,還能不能在這個行業(yè)存活下來?我對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感到茫然……現(xiàn)在我認識到,這就是自我發(fā)展的“認同危機”。
弗蘭克意義治療的理論假設中提及,生活在任何情境下都是有意義的,即使是最悲慘的情境亦然。人有尋找意義的需要,在人格發(fā)展的階段中,我們會無意識地去探索生命的意義,從而穩(wěn)固自己在社會中生存的安全感。“認同危機”也不完全是壞事,它導致的意義缺失反而促使我去探索新的生活意義和發(fā)掘自我潛能。
與朋友分析學習金融的利與弊后,我萌生了轉專業(yè)的想法,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別的領域中:閱讀社會心理學的書籍,了解個體與社會的相互作用;選修哲學課,領略古希臘英雄倫理……這些學習體驗使我以新的方式認知這個世界,也讓我領會到求知本身的重要意義。
當我的內心逐漸恢復平靜,逐漸拋卻雜念,緩和內卷帶來的焦慮感后,對知識的渴望促使我翻開了金融學課本,開始重新認識這門學科。第二學期開學的前一天,收到的“錯誤計算期末成績”的郵件更讓我意識到,因為一些挫折而質疑自己存在的意義是多么荒謬。
我從原先的混沌感中蘇醒過來,領會美國哲學家帕爾斯總結的活在當下的寶貴的人生經(jīng)驗——用自我覺察與世界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將能量和注意力投入到此時此刻這唯一現(xiàn)實中。先前我試圖逃避學習中的挫折感,未能對自己進行內部歸因。還未真正去了解金融學,便試圖輕言放棄,在“建立認同”的過程中當了“逃兵”。我應該勇敢地承擔自己的生活責任,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動權,充分享受人生的每一個瞬間。
香港大學2020級工商管理專業(yè) 楊昕怡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