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繼“985”“211”工程之后,國家在高等教育領域推出的又一重大舉措,對高校改革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進程中,國家重點建設高校應積極行動起來,從發展定位、發展目標、發展路徑、發展資源的維度進行認真思考與頂層設計,突出辦學特色,強化現有優勢,對接國家戰略,遵循教育規律,扎根中國大地創一流。
堅持發展定位差異化,做好“兩個一流”建設規劃。長期以來,高校發展定位的趨同令人詬病。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的目標要求,社會對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的要求更趨多元化,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和學科也應多樣化。世界一流大學既不局限于綜合性大學,也不受制于學校規模,能夠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作出一流貢獻的大學,都有可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這就要求高校必須遵循高等教育規律,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傳承學校自身的歷史文化,強化辦學特色,避免千校一面,規劃好學校“兩個一流”建設的路線圖與時間表,積極探索符合國情、校情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之路。
堅持發展目標科學化,把握“兩個一流”建設方向。一流的學生是一流大學的根本特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必須將立德樹人放在首位,進一步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高校應當科學合理地確定“兩個一流”建設的目標,堅決避免重科研輕教學,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將一流人才的培養作為“兩個一流”建設的重中之重,深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加強科教融合、產學融合,著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同時,還應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的全過程,注重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激勵學生成長成才。
堅持發展路徑特色化,選準“兩個一流”建設突破口。建設一流大學必須以一流學科為基礎。當前高校普遍存在學科建設資源分散,學科特色凝練不足,學科重點突出不夠等問題,制約了學科建設水平的提升。高校應當發揮學科建設的龍頭作用,進一步凝練學科特色,進一步匯聚優秀人才,將學科建設的重點確定為適合國家戰略需求、具備良好發展基礎、能夠體現辦學特色的學科,堅決避免平均用力,集中力量建設若干處于國內前列、在國際同類學科中居于優勢地位的一流學科,使部分優勢特色學科率先沖擊世界一流水平,進而帶動學校整體步入世界一流行列。
堅持發展資源多樣化,確保“兩個一流”建設保障有力。長期以來,高校的發展模式相對封閉、資源渠道相對單一。現有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歷程表明,建設“兩個一流”需要較大規模的資源投入。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基礎上,一方面高校應當加快開放辦學步伐,不斷拓展開放辦學的廣度和深度,依托學科的優勢與特色,促進學科、人才、科研與產業互動,推進與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的協同創新,提供高質量的社會服務,積極爭取和吸引社會支持,不斷拓展多元化籌資渠道,多方面匯聚資源,為“兩個一流”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另一方面,高校要深入推進綜合改革,激發辦學活力,通過健全學科績效評價機制和開展學科自評估等措施,不斷淘汰對社會貢獻不大、發展潛力不足的學科,進一步提升資源的配置與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