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廣西-東盟經濟開發區內的學院新校區
學院與越南芹苴市體育文化旅游局合作項目簽約
以王浩院士為指導的院士工作站揭牌
全國水利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獎
嬗變與升級:一部風雨兼程的院校發展史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隨著時代發展應運而生,和著時代節拍起舞壯大。
1956年,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的前身——廣西水電學校籌建。建校初期,全校教職工只有48名,學生480人,設置有2個專業。
2002年8月,廣西水電學校升格為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2005年,學院招生專業擴大到34個,全日制在校生為6574人。同年11月,通過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確定為優秀等級。2007年6月,學院被自治區教育廳、財政廳確定為“十一五”期間首批自治區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單位。2008年12月,被確立為全國水利高等職業教育示范院校建設單位。
2008年12月,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里建新校區在南寧—東盟經濟開發區舉行開工奠基典禮。新校區按在校生1萬人規模規劃建設,總建筑面積267949平方米,項目總投資為55730萬元。2010年秋季,里建校區一期竣工投入使用,校園總占地面積由200畝增加至1100畝,建筑面積由11萬平方米增加至35萬平方米。同年11月30日,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被教育部、財政部確定為“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骨干高職院校立項建設單位。經過幾年艱苦建設,2015年順利通過國家驗收,揭開了學院發展的新篇章。
截至2016年10月,學院開設有8個系2個教學部,66個高職專業及方向,在校全日制學生發展到12579人,教職工601人,其中高級職稱占教師比例30%,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問1人,教授24人,博士13人。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由此成為名副其實的萬人規模大學,辦學水平居于國內同類院校前列。
60年,彈指一揮間;但這60年,成就了一個國家示范性骨干高職院校的傳奇。
特色與創新:一本集聚辦學優勢的現實指南
學院自建校以來,一直堅持特色與創新,特別是近年來,以校企合作為突破口,積極利用行業辦學優勢,在行業主管部門支持下,大力推進“政行企校”聯動,集聚辦學優勢,形成了以下特色與創新。
“兩會一集團”辦學體制機制創新
學院構建了“兩會一集團”體制架構,通過校企合作“三級貫通”機制,將制度和措施落實到位,實踐了一條行業特色和區域特色鮮明的集團化辦學道路,實現了“政行企校融合、多元化辦學”,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院辦學水平上取得顯著成效。
成立了由學院牽頭,匯集了134家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和中高職院校組成的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教育集團,探索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資源共享、信息互通、企業參與的集團化辦學途徑。職教集團匯集了豐富的智力、科技、教育和人力資源,為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奠定了基礎。
通過職教集團平臺,先后成立了“中銳汽車學院”、“寶鷹建筑學院”等兩個分別以“上海中銳集團”和“深圳寶鷹建設集團”冠名的二級學院,從2011年起聯合招生培養企業急需人才,目前這兩個二級學院的在校生規模達到了966人。同時,三年來學院面向職教集團成員單位開展技術崗位培訓2500人;為集團內企業舉辦20個訂單班,定向培養學生1007人。
與南方電網公司等大型企業合作共建電力技術綜合實訓基地、水利綜合試驗與研究基地、寶鷹建筑實訓中心、沃源重工機械研發中心等4個校內實訓基地,合作開展教學、科研、培訓和技能鑒定,實現了校企共建共享、互利共贏;在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方面成效顯著。
“區校一體”協同發展合作創新
作為一所坐落在東盟經濟開發區辦學的高職院校,學院與開發區成立了協同發展理事會,促進學院與開發區政府部門、企業之間緊密對接,在合作辦學、人才培養、社區服務、技術研發等方面緊密合作,學院成立了“廣西——東盟經濟開發區技術支持與響應中心”、“東盟華僑社區學院”,與開發區企業共同研發新材料、開發新產品以及實用新型專利,促進企業產品升級換代,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109人次,為開發區舉辦多期進城務工和社區人員就業崗位技能培訓,舉辦了多個專業技術儲備人才訂單班,實現了學院與開發區的“區校共建、協同發展”。
集團化辦學模式下中高職銜接體系創新
積極為推動中高職銜接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做出努力,開展中職、高職人才培養對接試點,打通中高職學習通道。學院開展中高職人才培養銜接工作,試行對口招生試點,從中等職業學校中實行專業對口招生。截至2016年,與學院簽訂對口招生協議的中職學校已達17所,年對口招生規模達706人,中職、高職銜接不斷深化,課程建設、實訓條件建設、人才培養方案對接研究與實踐取得豐碩成果。學院在搭建中高職貫通培養通道的實踐中,初步建立了人才培養、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建設的銜接,在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2014年學院榮獲廣西教育廳授予的“中職高職綜合改革”高職特別貢獻獎。
產教融合行業鮮明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學院依據行業企業在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崗位能力要求,以校企合作為平臺,深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全面推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強化“工學結合”和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項目化教學模式,強化頂崗實訓和企業現場教學,建立“校中廠”“廠中校”,實施訂單人才培養,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增強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堅持服務產業發展,優化專業結構,形成了面向行業產業的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群、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群、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等大專業群,其中有9個專業獲得廣西省級特色示范專業。
傳承水文化、潤育水電人的校園文化創新
學院從行業特點出發建設校園文化,把“傳承水文化,潤育水電人”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打品牌。一是凝練形成了“上善若水、自強不息”的校訓,讓“水”成為學院的育人之魂,培養學生秉承水利人艱苦創業、造福人民的精神和韌勁。二是在校園文化景觀塑造上,用湖來詮釋平靜和包容的大學理念,以大江大河的名稱命名學生宿舍,以各大水系命名校園道路,突出了“水”的文化內涵。三是在校內實訓場所內涵建設中,從水利綜合試驗與研究中心到電力技術實訓場,從金工實訓場到建筑實訓場,無不滲透著專業的文化底蘊,集中反映了水利電力高職院校的主流價值觀和辦學方向。四是學校、企業、社會/社區三方共建校園文化,利用學院位于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區域位置,把開發區的東盟特色、社區文化和企業文化融入學院的校園文化,以此形成獨特的具有“四化氣質”(水電文化、社區文化、東盟文化、企業文化)的學生職業素質教育體系,形成學院的職業素質文化,營造校企合作、校社合作的文化氛圍。同時更進一步,通過在開發區建立大學生實踐基地、邀請企業家進校宣講、開放學院心理素質拓展場館等方式,把東盟文化、企業文化、華僑文化和民族文化“請進來”,讓校園文化“走出去”,形成了良好的文化融合建設長效機制。學院《傳承水文化,潤育水電人》校園文化建設項目獲得自治區教育廳校園文化創新項目資金資助,獲得“第二屆全國水利院校優秀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
未來與信念:一流高職院校的執著追求
2015年,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項目順利通過驗收,學院進入全國高職院校先進行列,也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面向未來,學院制訂了“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了新愿景:
“堅持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方向,遵循規模、質量、結構和效益協調發展的原則,積極推進綜合改革,加強內涵建設,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不斷提高服務水利改革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努力把學校建成特色鮮明、國內一流的國家示范性高職名校。”
——這是學院發展的總目標。
學校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
專業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
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提高。
政行校企合作進一步深化。
……
這是學院發展的具體項目。
學院提出要立足國家骨干高職院校新高度,從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出發,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標準,把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起來,造就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
創新無止境,探索不止步。
學院將通過一系列的理念變革,為嶄新的后骨干時代開啟征程。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我們堅信,也衷心祝福,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將抒寫新的輝煌和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