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2017屆高校畢業生求職季已經開啟。某招聘平臺近日發布的《2016年應屆生就業競爭力報告》顯示,有36%的應屆生希望到“北上廣深”工作,而3年前,該比例是51%。相應地,有44%的應屆生希望選擇二線城市工作,以杭州、蘇州、長沙為代表的“新一線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正迅速攀升。
大學生的擇業觀,向來是觀察社會變化的風向標。年輕人謹慎選擇“北上廣深”,更加青睞“新一線城市”,一方面因為區域性的產業規劃使二、三線城市吸收了部分大城市溢出的產業,招聘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大城市的房價、工作、環境等壓力也加速人才往更舒適、競爭相對更小的城市流動。譬如長沙,既擁有新材料、食品、工程機械、電子信息等多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又正發展汽車、移動互聯網、生物醫藥、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等眾多新興產業,有著年輕人施展才華的大舞臺。而且長沙的房價不高,住在長沙的幸福指數高,適合留住人才。
應屆生選擇行業的喜好,也折射出時代文化的變遷。從報告來看,“95后”對傳統行業的就業意愿降低,更期待進入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O2O等新興行業領域。對于“95后”來說,互聯網就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生活方式。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長沙對他們獨具吸引力。
經過多年厚積薄發,長沙已悄然亮出“移動互聯之都”的名片:目前,僅長沙高新區移動互聯網企業總數就達1500家。兩年前,全長沙才100多家。如今,移動游戲、互聯網金融、電商等幾大產業集群,僅2015年就實現營收256億元。
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過去我們常見的是公司、企業對人才的爭奪,如今越來越發現,人才爭奪是作需要一個區域、一個城市整體參與的。長沙市政府對移動互聯網人才從引進到培育、扶持,都出臺了一整套政策體系。這些對畢業生而言,無疑是重大利好。
當然,長沙的魅力還遠不止這些。GDP總量、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樞紐性、文化親近感……畢業生可從多維度,全方位考察一座城市的魅力。從“北上廣深”到“新一線城市”,幾十年來,熱門就業地、熱門職業的變化,我們已經歷過好幾輪。畢業生就業渠道日益多元,反映出當代年輕人的朝氣和拼勁,正是社會活力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