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資訊爆炸的時代,這是資訊饑渴的時代;人們面前有著各樣信息,人們面前一無所有;人們利用信息直登天堂,人們正在信息干擾下奔向崩潰……”對如今的求職者來說,信息是一把雙刃劍,聰明人借助它的豐富、便捷和低成本優勢得償所愿,也有人被它弄得暈頭轉向,不知所以。
三國時的竹林七賢之一王戎,有一次與小伙伴出去玩。看到路邊的李子樹有很多成熟的果子,小朋友們競相去采摘,只有王戎不動。別人問他為什么不去摘,他說這些樹在路邊,果子還有那么多,肯定是苦的,如果是甜的早被摘完了。搶著去摘果子的人一嘗,果真如此。
經濟學講交易成本,指“信息不對稱”是交易成本的重要組成。總的來說,經濟學上的交易成本理論認為信息越透明交易成本越低,有利于自由競爭,市場效率越高。
而即將要去市場上“找飯碗”的大學生們也應該知道,社會上求職網站很多,信息公開,應聘的成本極低,但那些信息就像路邊的李子,看起來數量很多很誘人,只是成功率很低,品嘗起來滋味并不好。
再明確一點,在求職時的一般規律是,獲得信息的成本低,應聘的成本低,參加應聘的人數就會越多,求職者的應聘成功率就會越低。而競爭對手少的機會,求職者的成功率更高。以內部推薦和網上應聘為例,內部推薦條件下的一個空缺也許只會有三五個應聘候選人,這些人很大可能都會獲得面試機會。網上應聘條件下,職位信息都是公開的,人人都可以投簡歷,可能會有三五千人應聘,符合條件的可能會有三五十人,假設企業只安排十個人面試,總體上獲得面試的比例百分之一都不到。因此,哪怕你完全符合招聘條件,也非常有可能被漏掉。
有個曾經做過HR的朋友打算換工作,在一些大型的招聘網站上發送求職簡歷,隨后的兩個星期幾乎每一天他都接到不同公司的面試通知。雖然面試機會不少,他卻抱怨“每家公司的面試候選人太多了,招聘一個人卻要叫上二三十人去面試”。
求職者通過不合適的渠道應聘,要么找不到工作,要么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有工作經驗的人換工作通過社會招聘,應屆生求職應該主要通過校園招聘。應屆畢業生找工作和有工作經驗的跳槽,信息渠道、招聘流程和時間規律等方面有巨大差異。大家都是找工作的,為什么會不一樣?
雇主招聘應屆畢業生和招聘有工作經驗的需求點不一樣,招聘的標準、方法就會有差別。好比市場里的活雞和飯店里做好的辣子雞,辣子雞可以馬上就吃,活雞需要加工過才能吃,所以買活雞的人和買辣子雞的人的需求動機不同。應屆畢業生就像活雞,需要加工過才能吃,有工作經驗的跳槽者就像辣子雞,馬上可以“聞雞起筷”。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簡單說就是打仗要以逸待勞。求職高峰時,一兩個月內可能就要做十多份令人抓狂的網申(一份網申動輒得花數小時),參加若干次筆試、面試。不少人總是快到截止日期才匆匆忙忙亂填一氣,倉促上陣的下場就是“陪太子讀書”,成為被淘汰的分母,而不是成功的分子。
越是難得的機會越要精心準備,求職者應該怎么做到“以逸待勞”呢?
首先,一般來說大公司每年都會招聘應屆畢業生,而且他們會在每年的同一時段進行招聘,非常有規律。只要查看他們往年的招聘紀錄,就可以知道他們招聘的規律 (招聘什么專業、在那些學校開宣講會、申請表都有什么內容等等) 和預測他們將來一年的日程安排。
其次,自己特別感興趣的單位要收藏他們的官網,關注官方微信和微博等,并且定期查看他們的網站,對那些集中發布招聘應屆生消息的網站定期查看,只要招聘公告一出來馬上就能知道,有充分的時間來做準備。
【實戰技巧】
市場營銷學上說“渠道為王”———求職中正確的渠道是王道,錯誤的渠道卻是“黃”道———讓你的應聘“黃了”。下面是幾種渠道的主要詳細解釋:
推薦:有調查顯示,超過四分之一的畢業生的工作機會是親戚朋友推薦的。雖然從比例上看不是最主要的渠道,但卻是最有效的渠道,得到推薦機會通常都能進入面試,比“海投”的成功率高多了。快去抱師兄師姐、輔導員和就業中心老師的大腿,他們有不少職位信息、面試和實習試用的機會等等。
校園宣講會:通常知名企業才會舉辦校園宣講會,而且喜歡去名校或專業背景相符的學校。開宣講會的企業招聘意愿強烈,不僅是獲得招聘信息的渠道,也是了解企業的有效渠道。尤其在過完年后或一些“冷門”企業的宣講會,參加的學生數量極少,更容易獲得機會。
校園招聘會:在一些作風比較傳統的高校,現場招聘會的次數和參會單位都不少,這些單位通常招聘本校畢業生的意向比較強烈,因此參加校園現場招聘會是應屆畢業生獲得招聘信息和就業機會的重要渠道之一。
學校就業信息網:將近半數的畢業生是在本校的就業網或者就業中心的招聘信息中獲得機會。在本校的就業網上出現的招聘信息,意味著這家單位希望招聘該校的學生。在投寄簡歷的時候明顯提示自己的學校,例如在郵件標題、信封上或者簡歷上清楚地標明學校名字或者使用學校1ogo,成功率會大大提高。
政府主辦的畢業生招聘會: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有政府背景的人才交流中心以及人力資源中介組織會舉辦專門針對應屆生畢業的招聘會。這些招聘會的針對性比較強:第一是本地生源,第二是專業性人才,因此回老家就業、跨地區就業和找專業對口工作的畢業生更應該關注。地方舉辦的專場招聘會主要服務本地企業,理所當然地會優先考慮本地生源的畢業生以及本地高校的畢業生。產業集中地舉辦的招聘會往往能提供更多專業對口的崗位,如上海陸家嘴舉辦的招聘會有很多金融機構,廣東中山的招聘會電器電子專業的崗位需求更多等。
社會類招聘網站:招聘信息鋪天蓋地,如果你選擇“海投”,它是比較好的信息獲取渠道。但企業良莠不齊,針對性不強,并且很多企業根本就沒有招人的誠意,只是當做低廉的企業廣告宣傳,因此效率比較低。
以上是幾種主要的求職渠道,畢業生選擇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沒有一種渠道是絕對有效的,應該多個渠道相結合。
針對自身的特點和應聘目標,對信息渠道進行排序。
了解每種渠道的雇主招聘時的需求動機以及應聘規律。
案例分析
我是考研結束才開始找工作,春節過后的兩個月在招聘網站上投了近千份簡歷,就收到了十來家公司的面試通知,其中大部分是做保險銷售的,前兩天還有一家公司叫去面試,說是招管理培訓生,面試通過了要交一大筆培訓費,一看就是騙局。真是無語了。感覺招聘季都快結束了,還沒找到工作,我該怎么辦?
找不到工作怎么辦? 哭唄! 哭能解決問題? 還真的是個不錯的辦法,前提是找對哭訴的地方和對象。到學校的就業中心和輔導員那里哭一哭,讓他們知道你的現狀和需求,他們有合適的工作機會第一時間能想到你。
可以負責任地講,這種方式很有效果。應屆生就業接近尾聲的時候,市面上的有效需求的確不多,而學校就業機構恰恰掌握的信息都是有效的,處在渠道金字塔的最上層。
除了招聘信息,他們還能指導你怎樣找工作——提高成功率和招聘信息一樣重要。
(作者為上海財經大學就業中心生涯教育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