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邯鄲市廣泰中學實行“教師全程隨班辦公”模式。班主任通過教室后部的辦公室窗戶零距離隨時觀察每位學生,第一時間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或規律,及時有針對性地介入解決問題。
相關的照片發到網上后,引起熱議。輿論普遍認為,這是班主任在“盯梢”、“監督”學生,把應試教育之下的教師“督工”角色演繹到極致,不利于鼓勵學生自律。其實,這一評價過于武斷,必須結合這一模式具體實施的效果所建立的師生關系來進行評價。
如果沿著應試教育的灌輸、圈養教育思路,站在教師“管理”學生、學生服從管理角度,這種評價是可以理解的。可如果從教師服務學生角度,卻不難發現,把教室作為教師的辦公室,在按班級建制的教學模式中,其實也可能有利于增加班主任老師和學生的溝通、了解,解決學生的問題的,可以讓班主任把更多時間投入到教室、 班級建設中。因此,這種“教師全程隨班辦公”模式究竟是好是壞,不宜過早下判斷。
新教育實驗中,就有一項為“完美教室”,其實驗理念為 “教室是圖書館,是閱覽室;教室是實踐場,是探究室;教室是操作間,是展覽室;教室是信息資源庫,是教師的辦公室;教室是習慣養成地,是人格成長室”。雖然并不是要求教師真在教室辦公,但卻提出教師花更多時間投入教室的理念。
當然,出發點不同,最終的實踐效果也不同,如果就把班主任作為學 生的“監工”,很顯然,這并不利于增強教師和學生的交流、溝通,反而制造師生關系的緊張、對立,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自我管理意識,學生就是在老 師的監督之下,有良好的紀律,但一旦離開監督,就可能因沒有自制力而失控。學校與其用這種方式“監工”,還不如就用教室里安裝的攝像頭監控,假如學校的出 發點就是加強監督,強化紀律,那么,這一嘗試沒有任何教育價值。
而如果希望教師多了解學生的想法,參與學生課間活動,培養和學生的感情, 促進班級團隊建設,那么,班主任把教室作為辦公室,不失為一種積極探索。對于這種探索,有必要跟蹤其實施效果,包括聽取班主任老師、任課老師、學生和學生家長的意見,測評學生對這一模式的滿意度,而不是簡單地認為老師以此加強對學生的監督,進而排斥。畢竟師生在學校學習生活中的關系,并非單一的管理和被管 理的關系。
必須承認的事實是,目前我國中小學的教學管理體系中,更多強調管理和被管理的關系,而非平等的互相學習、共同成長的關系。因此學校要在實踐過程中,避免強化 這一關系,如果跟蹤調查的結果,確實是強化了老師對學生的監督,那么學校要反思并轉變理念。另外,班主任如果一直扮演“監工”角色,日子也很難過。如果班主任能成為班集體平等的一員,為學生的成長提出建議,關心學生的學習和身心健康,那么,會發揮更大的班主任作用。
這也提醒所有教育觀察者,不能就看表面,而要深入分析問題背后的實質。對于學校中出現的新事物,不能按慣性思維分析,而要站在改革和推動的角度,來分析其是否有積極價值的一 面,對于沒有任何積極價值的,當然應該否定,而對可能產生積極價值的,應推動其朝積極的一面發展,武斷否定,可能會讓所有學校失去改革、探索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