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國學熱”再度升溫。學校設置國學課程,考試中增加古詩詞比重,寺廟開國學夏令營,企業參加國學培訓班。國學成為了當下一個熱門話題,專家表示要冷靜對待“國學熱”,教授者要傳播國學中的精髓部分,學習者要有針對性地學習國學。
近日,杭州不少學校刮起了一股國學熱風。杭州文瀾中學開展了國學朗讀活動,并將武術、傳統樂曲與國學經典相結合;杭州青藍青華實驗小學組建國學社、帶領孩子們練書法、修形體、學功夫扇;杭州安吉路實驗學校自編了一套《經典誦讀100課》,包含古文、古詩、古曲、古詞、對聯、字謎等內容。
不僅學校熱衷于國學,寺廟也在組織開辦國學培訓班。據悉,杭州靈隱寺云林書院國學班第二期預計將于10月11日開班授課,記者致電時被告知報名人數早已滿額。
此外,各培訓機構還專門推出將國學文化結合企業管理的培訓課程,如《弟子規與企業文化建設》課程、《內經養生智慧與職場減壓》課程等,據了解報班參加培訓的企業很多。
當下民眾學習國學的熱情如此高漲,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浙江省儒學學會執行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吳光教授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學熱”現象受諸多因素的影響。
“國學熱是大勢所趨。我國過去長期以來對國學是一個批判、否定的態度,現在又開始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的價值。國家領導人對文化教育很重視,習總書記就提到構建中國夢需要中國特色文化體系去支撐,而國學是中國特色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也是社會道德建設的需要。如今社會上出現了一些道德滑坡、貪污腐敗現象,學國學正是為了匡正這種不正之風,營造誠信和諧社會。”吳光說,“受社會轉型過程影響,人們處在信仰和價值觀的空巢期,急需找到精神和信仰上的寄托,學國學是一種比較容易的方式。”
對于企業也熱衷于國學的現象,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博士后、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徐旭向記者表明了個人看法,他說企業出于兩方面考慮。“一是國學有它的實用性,學習國學后員工言行舉止會更加規范,這有利于企業管理。二是有的企業想借此來打造企業文化品牌,加深企業文化內涵。”
是不是每個企業都適合給員工培訓國學呢?
“學習國學和企業發展之間是一種相關性,而不是因果性。”徐旭初說,“不是所有類型的企業文化都能夠很好地和國學相結合,往往創新型的企業不會學習國學,比如阿里巴巴。而像制造業,銀行等制度性比較強的企業,對國學的學習會比較多一些。”
那國學該如何普及,才能讓學習國學的人更受益?
“開展國學教育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不能對對每位受眾都傳授一樣的國學知識。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如兒童教育可以從《三字經》、《中華古典詩詞》等開始,這些都是國學的普及性讀物。雖然孩子一開始只是機械地背誦,但其在成長過程中會慢慢領悟精髓。”吳光說,“很多地方設有國學院、孔廟、書院、寺院等,這為開展群眾性的國學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但須注意防止這類場所淪為傳播迷信的工具。我認為教授者、學習者都要警惕,要去真正傳播國學中的精髓。”
“政府層面要有長遠的規劃。”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所長吳蓓對記者說,“面的普及要有層次,我國傳統文化其實經歷了一個斷層,大眾的接收程度參差不齊。官員先要補上一定的國學知識,只有從觀念意識上有所提升,才能更好的履行職責,更好地為百姓服務。對于普通市民,可以結合傳統道德教育、文明禮儀等來推廣國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