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教育部印發《關于新形勢下進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學裝備工作的意見》指出,建立裝備新技術、新產品進入學校的科學實驗和論證機制,經過危害性測試和教學適應性評價的技術與產品方可進入學校。
部分地區校園裝備存在質量把關不嚴
意見指出,改革開放以來,裝備工作為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和技術支持,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但目前還存在裝備標準體系不健全,區域、城鄉、校際之間發展不平衡,一些地方還存在產品質量把關不嚴、重建設配備輕管理應用、不適應教育教學的需要、適用性評價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制約了裝備與教育教學及課程的深度融合,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不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教育質量的提高。
校園裝備招標采購需要明示地標國標
意見強調,采購裝備時要將國家標準或地方標準寫入招標文件和采購合同,確保裝備產品質量和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建立裝備新技術、新產品進入學校的科學實驗和論證機制,經過危害性測試和教學適應性評價的技術與產品方可進入學校。充分發揮專業檢測機構作用,對進入校園的產品進行質量抽查。建立裝備質量內部通報制度,并及時向生產和市場監管部門報告情況。要對易燃易爆危險品定期開展風險排查,確保安全使用。
減少“運動式”配備鼓勵配可升降桌椅
意見強調,各地要遵循裝備和技術生命周期規律,實現裝備的可持續發展,減少“運動式”、機械達標性配備。要按照標準配齊配足各類裝備,保障學校教育教學及學生生活基本需要。保質保量配好圖書。鼓勵配備可升降、可靈活分組拼合的課桌椅。鼓勵教師學生自制教具,提高裝備適用性。鼓勵結合本地文化、勞動技術、民間藝術教育配備裝備。根據教學活動需求加快配備多媒體教學和終端設備,鼓勵配備便攜式終端。
■記者觀察
“毒跑道”事件頻發專家稱因缺乏有效監管
近兩年來,校園“毒跑道”事件層出不窮。從今年5月20日開始,成都、北京、沈陽等地曝出了校園“毒跑道”事件。而在2015年,據不完全統計,“毒跑道”至少波及江蘇、廣東、上海、浙江、江西、河南等6省市,具體城市則多達15個。
此前有媒體報道,經過調查發現,“毒操場”、“毒跑道”之所以一路“綠燈”查不出來,其背后是劣質產品盛行、低價中標、違規施工、標準缺失、驗收不嚴,相關環節的監管形同虛設。
據了解,劣質的聚氨酯塑膠產品可謂“五毒俱全”。在聚氨酯廠商里,國際田聯認證的全國有十幾家,中國田協審定的也是十幾家,但實際在做的有
數千家,去年就新增了近3000家。深圳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和廣東省標準化研究院于2015年12月提交的《聚氨酯塑膠場地揮發性有害物風險監測分析報告》里提到,這些無資質、無技術、無生產管理和質量保障的小型作坊,一年就占有了市場的50%甚至更多。而這些產品的質量很難保障。
有專家指出,在跑道建設方面,中國不缺技術,也不缺好的生產和施工企業,缺的是有效的監管。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認為,從長遠來看,除了完善立法和加強政府監管,還應強調企業和社會的責任。薛瀾說,在安全環保方面,企業必須負起責任。企業對自己產品的環境影響等利弊最為了解,應保證自己的產品無害,這不是指產品只簡單符合國家規定,而是企業在進行技術創新的時候,要保證危害最小、收益最大。在監管環節,應保證顧客和用戶等社會力量對違反國家標準、有害的產品有舉報渠道,舉報后有部門真正去取證并采取相關法律措施。
據了解,針對“毒跑道”事發后暴露的相關標準缺失,一些地方已經出臺或正準備制定地方標準。專家認為,雖然標準的修訂很必要,但也不可操之過急,應由國家部門統一協調,并以科學性和專業性作為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