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狀元搶進校,除了用狀元的名頭給學校的榮譽榜再添一朵小紅花,并沒有太多實際意義。
隨著今年高考進入錄取階段,往年一度“熱鬧”的搶狀元大戰總算落幕。這很可能是高考狀元最后的“輝煌”,因為從明年開始,各省份將陸續實行3+3考試,除了語數外3門課,其他3門可以選學生感興趣的、3年里成績最好的課程計入高考成績。而這一門外語,也有兩次考試機會,以成績高的一次記分。各種排列組合之下,考生分數組合將有數十種方案,再也無法推出高考狀元了。
終于到了跟高考狀元說再見的時候了,我卻想起了我高考的那一年。不知道當年重慶市的高考狀元是誰,但我記得我們班里有一個楊同學,高中三年,她每次考試都是全年級文科第一。關于她有一個段子,就是每次考試結束,楊同學都是第一個去看成績的,她不是去看自己考了多少分,而是看第二名跟自己差了多少分。
在當年全市統一排名的一模、二模、三模里,如果我沒有記錯,楊同學三次都考了文科重慶全市第一。所有人都覺得她應該就是當年的文科狀元了。
可生活就是充滿了意外。當年高考,楊同學只考了590分左右,雖然高出當年的文科一本線近70分,但對她來說就是考“砸”了,板上釘釘的狀元也跑了。聽說她最后去了重慶大學,此后再無消息。
在一考定終生的年代,高考狀元本就是必然中的偶然:成績突出的學生必然有過人之處,但保守估計,全省排名前20的同學水平其實差不了太多。他們中,有的人發揮穩定,成了狀元,有的人發揮失常,一下落到全市幾百上千名后。
所以,把狀元搶進校,除了用狀元的名頭給學校的榮譽榜再添一朵小紅花之外,并沒有太多實際意義,反倒是有些完全不在名校視線里的好苗子變成了滄海遺珠。
成功有很多種評判標準,如果只用一次考試給人生定位,似乎有失偏頗。這也正是當前高考招生制度應著力改革的地方。
2014年底,我國出臺深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意見,核心就是把一次考試改成對3年綜合成績的整體展現。在3年的學習和選擇過程中,學生能夠更清楚地發掘自己的長處,有針對性地選擇專業,更看重長期學習成績的制度設計也能夠更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有利于高校選拔最適合本校氣質的人才,讓學生和學校更加匹配,雙方互相滿意。
更重要的是,當高考不再一考定終身,高校培養人才的方式也要調整,只有標準答案的教學回答不了錢學森之問。
比如,清華大學最年輕的博導顏寧從小就是學霸,在清華也是學霸,但是她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之后,發現清華的學習量遠不及普林斯頓,強悍如她也花了整整一年讀論文。這件小事折射出我國教育在專業基礎和創新性思維方面均存在一定欠缺。
現在,清華大學正準備通過自主招生,在高中階段就選拔一批思維活躍、擁有創新精神的好苗子,向全社會傳遞創新的導向性,預計明年就將實行。這種教學理念上的改變可能是未來誕生中國愛因斯坦的基礎。北大、清華、復旦、人大等重點名校集中了大量優質教育資源,完全有能力推動新一輪教學改革,培養世界級中國大師。
新的考試招生制度2017年就將實施,一個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時代即將拉開帷幕,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