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刊發主題為“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浙江教育政策取向”專刊文章,提到:我們無須糾結于職業教育是“層次”還是“類型”。面對共同富裕背景下人民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追求,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們可以不過早地進行普職分流,而把職業教育作為教育內容納入教學環節;在高等教育階段,職業教育又不應局限于職業院校,而把應用型本科、應用型專業等也納入職業教育范疇。
這組文章是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會同人民教育雜志社共同策劃的。因此,提出“我們可以不過早地進行普職分流”就不只是民間建議,而是一種政策取向,這值得關注。
推遲普職分流,是近年來不少人士提出的建議。其主要針對的是普職分流所造成的分流恐慌與焦慮。據介紹,當前,浙江省中考普通高中招生計劃只占50%-55%,這意味著近一半的初中畢業生將升入職業高中。而普通高中參加普通高考的錄取率達到95%,職業高中的升學比例僅為40%左右。這導致社會上的“中考焦慮”遠超“高考焦慮”,也是“雙減”后家長擔心孩子成績下降而“被分流”到職高的根源所在。
在筆者看來,推遲普職分流確實應提上議事日程,在高中階段教育逐漸普及之后,要對如何進一步發展高中教育進行科學的頂層設計。浙江提出“不過早進行普職分流”,表明這一議題已經進入決策視野。
在普職分流的情況下,即便提高普高錄取率,讓更多初中畢業生接受普高教育,如把目前的普職比從6:4提高到7:3,甚至8:2,家長還是不會滿意,因為還會有20%、30%學生要被“強制”分流到中職。對此,大家都知道關鍵所在,就是職業教育地位低、職校辦學質量不高,然而,提高職業教育地位與職校辦學質量,可謂任重而道遠。
尊重現實的政策取向,不是“強扭”學生接受職業教育,而應該推遲普職分流。而推遲普職分流,又有兩種選擇。一是取消中職,把所有高中都辦為普通高中,這是很多家長歡迎的調整,學生都進普高,在普高畢業后再分流,進普通院校還是職業院校。“推遲普職分流,把高中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的建議就是這一思路,簡單來說,就是普及普通高中教育,進而把高中教育納入義務教育。
二是普職融合,把普高課程與中職(技職)課程融合在一所高中學校里,把所有高中都辦為綜合高中,學生初中畢業后進綜合高中,在綜合高中中,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自主選擇普高課程或技職課程,在高中畢業后根據高中選課情況,以及自身能力分流到普通院校或與職業院校。
浙江提到的“不過早進行普職分流”,采取的是后一種方式。筆者贊成這種取向。一方面,每個學生的能力和興趣是不一樣的,把高中都辦學為普高,讓學生學一樣的普高課程,這很難做到因材施教,會導致很多學生跟不上學校的教學進度。
另一方面,高中后的分流,也需要之前的教育做準備,如果從小學到高中,學生都不接觸技能學習,這很難培養學生崇尚技能的意識,高中畢業后的分流,照樣存在分流焦慮與壓力。
“不過早進行普職分流,普職融合舉辦綜合高中”的難點在于,給予學生自主選擇課程的權利之后,有多少學生會選擇技職課課程?如果都選擇普高課程,不愿意選技職課程,綜合高中就變為了普高。高中階段的中等職業教育課程形同虛設。
這就需要在建立職教高考制度,以及提高技職課程質量上做文章。浙江提出,不要糾結職業教育是“層次教育”,還是“類型教育”,這對于推進普職融合至關重要,學校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就應該進行什么樣的教育。包括綜合性高校的部分專業,也應該進行職業教育,進而,可以通過職教高考招生。按照這一思路建立職教高考制度,那就會有很多學生自主選擇技職課程,推進綜合高中辦學,形成普高(學術)課程與技職課程平等建設、發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