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們對于快樂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存在很多困惑,到底老師如何“教”才能激勵學生的“學”?我們現在的教學方式還需要哪些改進?
前不久,在明遠教育書院成立大會上,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顧明遠教授與日本教育學會原會長佐藤學教授就“從教到學——學校需要哪些改變”進行深入對話。
對話主持人就學習的主體、本質、特征,如何進行合作學習等問題,請教了兩位教育專家。這些也一定是你感興趣的內容,一起隨小編近距離看看吧~
顧明遠
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兒童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主體。對學習來講,學生是主體。
愉快學習和刻苦學習沒有矛盾。
學習要有一個共同的環境,學生需要互相啟發、討論,在集體學習中學到謙虛、合作精神。合作學習要顧及學生的想象力和能力。
佐藤學
日本教育學會原會長
看待教育問題,要有三種眼:第一種是“螞蟻的眼”,第二種是“蜻蜓的眼”,第三種是“鳥的眼”。
在小組學習中,不能去定小組組長,每個人都應該成為學習的主人公,每一組三至四人。低年級的學生最好是集體學習,或者一對一對地兩兩學習。
教師的共同成長需要構建起一種“同僚性”。
怎樣轉到以學為中心的研究
主持人:顧老師是我國最早把“終身學習”概念引入中國的學者。顧老師和佐藤老師每月甚至每周都去學校。20世紀80年代,顧老師就開始強調學生的主動發展,您當時是怎么想到這個問題的?
顧明遠:“文革”后,我國恢復了中等師范教育,教育部要我編一本中師教科書。講到學生這一章時,我想到,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成長,把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但我們的學生一直是在被動地學,那么學生到底應該處在什么地位?我在這本教科書中就提出,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學生不是被動的留聲機、相機,可以把老師講的都錄下來。學生有主觀能動性,老師講得好,他就記住了;老師講得不好,他就記不住;感興趣的他會用心聽講,不感興趣的可能就不聽了。
當然,對此也有很多爭論,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那么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哪里呢?教的作用很重要,但教師一定要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有學習的愿望,把所學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孔子講,“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從學習的角度看,學生絕對是主體,通過主動學習而不是靠灌輸來獲得智慧和能力。
主持人:佐藤老師是怎樣以學為中心進行教育研究的?
佐藤學:我經常說,沒有國際目光和歷史目光的交錯,就不可能解決教育的問題。我認為,看待教育問題,要有三種眼:第一種是“螞蟻的眼”,要看得非常細,小草、小微粒都看得到。教師觀察學生怎么學習,就是要觀察得非常細。第二種是“蜻蜓的眼”,會從各個角度觀察事物。第三種是“鳥的眼”,能夠俯瞰大地。看待教育問題時,這三種眼要結合起來,這也是教育問題難以解決的原因。
我對學校開始實際考察,是在36年前的1980年。1980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1975年,日本從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轉變,初中升高中的升學率達到96%,高中升大學的升學率達到40%。當時,從明治維新開始的高速增長開始停滯了,學校問題涌現出來,一是校園暴力到處呈現,二是離婚率增高,不愿到學校的孩子增多。也就是說,日本上百年教育現代化過程開始破產。
可是這個時代,正是世界上終身學習時代來臨的時代。當時,我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歐美教育,我想到了兩個問題,一個是現代教育體系性的解體、破產,另一個是亞洲模式的教育到了轉折期。這是我當時把學習當作思考問題核心的原因。前面是黑板,黑板前面是課桌,這種課堂模式,是工業革命興起后形成的。19世紀后半期,日本在亞洲最早引入了西方的這種教育模式。隨后,亞洲的其他國家也紛紛學習西方。日本以競爭為基礎而形成的現代化教育系統,幫助解決了一件事,那就是誰學習好,誰在社會上的地位就高。以這種競爭文化為基礎,日本用100年甚至是50年時間完成了西方用兩三百年完成的現代化進程。但到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這個體系撐不住了。同時,世界和世界教育也在發生變化,比如,原來擺得整整齊齊的課桌椅擺成“U”字形,以前的教育系統是一個教的系統,現在要轉變為學的系統。如何改變?這就是當年我的課題。
我先講到這里。我想請問顧老師,你是怎么想到以學為中心的?
顧明遠:20世紀50年代,我在北京師范大學附中當教導處副主任。我發現,學校教學如果不把學生放在主要地位,就很難提高教育質量。1980年,我提出以學生為中心,也跟學習西方教育思想有關。當然,我也受到陶行知教育理論的啟發。所以我提倡教師要學一點教育史。杜威等許多教育家,都是主張以兒童為中心的。重新審視“文革”后的教育,我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要把學生放在重要地位。我當時提到,兒童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主體。對學習來講,學生是主體。
佐藤學:我也有相同的經歷。我二十幾歲以后當教師,就開始學教育學。我開始學的是維果茨基和列寧夫人克魯普斯卡婭的教育學著作。那時,他們的作品已經翻譯成日語了。我讀不懂,就學俄語,用俄語讀這些著作。維果茨基說,蘇聯教育出現了問題,讓學生一個人獨立學習是不行的。克魯普斯卡婭參考了很多杜威的思想,所以我讀了克魯普斯卡婭之后又開始學杜威。雖然他們是19世紀的教育學者,但眼光很遠大,眼睛始終看著世界。
中小學生怎樣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
主持人:關于學習的本質及特征,各國有很多爭論,如學習要不要快樂,學習和快樂能不能統一,為什么這個時代要強調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為什么中小學生要進行探究式學習,等等。教師把考慮好的內容教給學生,不是更快嗎?
顧明遠: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愉快也好,刻苦也好,都是學生的事,都應該在學生身上表現出來。30年前,北師大附小等7所學校提倡快樂教育、愉快教育,我很贊成。愉快學習不等于不要學習,大家打打鬧鬧。所謂愉快,不是老師給學生一塊糖讓學生感到愉快,而是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有了成功的喜悅,學生對學習就有興趣了,有了興趣才會刻苦學習。愉快學習和刻苦學習沒有矛盾。但當時很多人不同意“愉快學習”的提法。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愉快是一種情感,是感情表現;刻苦是一種毅力,是意志表現。有豐富情感,就會有堅強的毅力。布魯納說,學習最根本的問題是學生對學習內容本身的興趣。所以我提出,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有了興趣,學習就愉快了,刻苦學習后獲得成功,更增加了他的愉快。
佐藤學:我到過很多所中國學校,幾乎每所學校的墻上都寫著要學會學習。這里面包含著兩個意思,可以理解為學習是痛苦的,但無論多么痛苦都要堅持。當然還有一個意思,那就是,學習海洋里有很多寶藏,再苦也要學。
關于什么是學習,學習有什么特點,我讀了很多西方的、日本的著作,發現他們都用旅行比喻學習,我就明白了,學習是一種旅行,從一個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行。學習是一種相遇,是對話,與陌生世界、他人相遇,與自己相遇;與新的世界對話,與新的他人對話,與新的自己對話。康德寫過一篇文章《什么是學習》,福柯也寫過一篇文章《什么是學習》,他們都認為學習是與客觀世界的對話,與他者的相遇和對話,與自己的相遇和對話。學習了這些理論,我就形成自己對學習的理解——學習是旅行。
不管東方還是西方,任何學習都需要謙虛,對什么都要虛心。我經常把這兩方面當作學習的本質,所以,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特別需要相互傾聽。只有相互傾聽了,才能共同行動。
剛才主持人問,為什么要共同學習。我說,一個人的學習不叫學習,教師必須改變。“學”的繁體字,上面的部首表達文化傳承,就像祖先的靈,下面的部首像學習的同伴,兩邊的部首像教師的手。我上次到山東師范大學,有人說,他們對“學”的繁體字的解釋與我不一樣。他們認為,學習上面的“爻”,代表的是鞭子。
顧明遠:學習需要共同學習,學習是在一定環境下進行的,不能一個人關在屋子里學,學習要有一個共同的環境,學生需要互相啟發、討論,在集體學習中學到謙虛、合作精神。當前的時代,已經是一個合作的時代,創造發明都要靠集體。互聯網時代,更需要合作學習。
現在,人們對探究式學習、合作學習存在一些誤解,實踐中沒有產生很好的效果。比如小組討論,我觀察了很多課堂,發現小組討論也存在一些問題,一個小組里,總有幾個孩子很積極,但也有一兩個一句話也不說。
再比如,探究式學習需要學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思索、自己去找資料,不是自己做了練習就是學習了。
對“學而時習之”有兩種解釋,一是學了之后要復習,二是在適當的時候復習才有效果。
主持人:還有一些教師提出,學生那么小,怎么合作、怎么探究?探究哪有老師教來得快?
佐藤學:聽了顧老師對“學而時習之”的解釋,我很有同感。我小時候,身體不好,特別害羞,在人面前幾乎不能說話。爸媽非常擔心我,覺得他們不在了我就活不下去了,他們就想讓我學修表,因為修表不用跟人說話。但現在時代不一樣了,完全由自己學習的情況,已經不存在了。
10年前,我看到過中國學校的小組學習。這次來中國,小組學習似乎成了浪潮。在小組學習中,不能去確定小組組長,每個人都應該成為學習的主人公。這種學習小組成功的做法是,每一組三至四人。一討論起來,就會有特別強的人,但還要有能傾聽的人。中國小孩善于合作學習,也善于探究,一定要讓他們善于探究。要讓學生有挑戰、有跳躍,只有共同探究的學習,才有快樂。很多表面很快樂的課堂,其實不快樂,因為沒有探究活動。
低齡段的學生怎樣進行合作學習呢?說實話,當年我也很苦惱。低年級的學生最好是集體學習,或者一對一對地兩兩學習,而且教師要觀照全班的學習。這里有兩個要點,第一個是桌椅的擺放。大家都知道日本的露天溫泉,大家都在里面泡,太舒服了。一年級孩子情緒特別不穩定,要像泡溫泉一樣,讓大家靜下來,才能傾聽,才能學習。第二個是,老師要讓學生一對一對地學習。我發現,用了這兩招,無論在什么學校都能促進低年段的學習。
顧明遠:我非常同意佐藤學先生的觀點。合作學習要顧及學生的想象力和能力。我和彼得·圣吉對話時,他也強調,學生想象力和能力往往是被我們低估了,讓學生自己發言,他可以有很多想法。合作學習,不一定人很多,要小班化,教育現代化很重要的一點是小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