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不斷深化科研體制改革,努力建立以代表性成果為評價對象、以學術影響和社會貢獻為評價標準的科研水平評價模式。科學技術部始終圍繞“組大團隊、搭大平臺、拿大項目、出大成果、促產學研”這一中心工作,不斷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在科技項目申報、立項與管理,科研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學術團隊建設,高端學術交流等方面,務實高效,開拓創新,成效顯著。
科技經費大幅增長, 2016年,我校科技相關總經費達7.23億元,較上一年度增長31.3 %,創歷史新高。2016年,我校主持各類科技項目共778項,其中縱向項目534項,橫向項目244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穩步增長,2016年立項208項,項目合同經費8860萬元,立項數排名全國第33名、廣東第4名,資助率達到30%,全國平均資助率為21.6%,高出國家平均水平約8個百分點。
重大項目屢有新突破,承接能力漸強。近三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2014年)、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項目1項(2014年1項)、國家科技部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12項(2015年5項,2016年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項(2014、2015年各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4項(2014年1項,2016年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際交流合作項目3項(2015年1項、2016年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5項(2014、2015年各2項、2016年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重點項目1項(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科學儀器設備研制專項2項(2014年)、973課題4項(2015年3項、2016年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項目1項(2015年)。2015年首獲省級創新團隊項目,生命與海洋科學學院陳雪梅院士領銜的“重要經濟作物性狀改良創新團隊”成功入選“珠江人才計劃”引進第五批創新創業團隊項目。
搭建了一批符合地方科技發展和產業轉型需要、研究特色鮮明的一流重點科研平臺。近三年,重點科技平臺建設進展迅速,國家級重點平臺有新突破。2014年組建9個重點科研平臺;2015年組建11個科研平臺,其中國家級1個(醫學合成生物學應用關鍵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省級5個、市級5個;2016年組建17個科研平臺,其中2個國家級平臺(二維材料光電科技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大數據系統計算技術實驗室)、省級9個、市級6個。我校現有理工類市級以上重點科研平臺81個,其中:國家級平臺5個,省部級平臺27個,市級平臺49個。
科技成果質量穩步提升,李清泉教授主持的“道路路面動態檢測關鍵技術及裝備”獲2015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邢鋒教授主持的項目“大摻量工業廢渣混凝土高性能化活性激發與協同調制關鍵技術及應用”獲2014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15-2016年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5項,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3項,獲深圳市科學技術獎勵8項,其中李景鎮教授獲市長獎。光電工程學院王義平教授入選2015年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對象。心理與社會學院羅躍嘉教授當選科學中國人(2015)年度人物。光電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張晗教授一篇論文入選2015年度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
高質量論文總量連年上升,SCI收錄論文由2009年的235篇增至2016年的1533篇,2016年在Nature、Science的子刊、特刊及旗下期刊發表論文5篇,相關領域頂級期刊發表論文8篇。光電工程學院阮雙琛教授團隊在《Scientific Reports》、《Advanced Materials》發表文章;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李景鎮、徐世祥團隊在《Scientific Reports》雜志發表文章;物理與能源學院范平教授課題組在《Scientific Reports》發表文章;光電科技協創中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論文;深圳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蔡志明教授團隊在《Nature Methods》發表文章;醫學部特聘教授黃鵬團隊為《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撰寫綜述;光電工程學院張晗教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和《Advanced Materials》發表文章;光電工程學院兼職教授Robert H. Austin院士在PNAS上發表研究成果;光電工程學院生物光子學團隊許改霞教授在《Chemical Reviews》上發表綜述;羅躍嘉團隊在Nature子刊發表論文;醫學部呂德生和Dennis A. Carson特聘教授團隊在《PNAS》發表文章。
產出了一批有重大影響力的優秀科技成果。首次采用與國際上不同的方法自行研制的關鍵器件“X射線相位光柵”能獲得高質量的X射線相襯圖像,為癌癥等疾病的早期診斷奠定了理論和技術基礎,使中國成為既日本和瑞士之后第三個掌握該項技術的國家,其中關鍵技術屬于國內領先、國際首創。成功研制的中國首臺基于國產“龍芯3B”八核處理器的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KD-90”體積小、功耗小、造價低,關鍵技術達世界先進水平,為高性能計算機國產化的又一次重要突破。“相位輔助三維成像與測量技術”,利用相位輔助的主動三維視覺成像原理,完成對物體及景物的高精度和真實感三維成像與建模。成果成功用于文物的三維數字化,三維展示及三維商城建設。已經同聯想、華為多家企業開展合作,以“易尚-深大三維數字化及顯示技術工程中心”為平臺,幫助易尚公司在近三年內累計新增產值35990萬元。“全自動化學發光檢驗免疫分析儀器及配套體外診斷試劑”,主要用于提供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檢測、預后觀察、健康狀態評價以及遺傳性疾病預測的診斷信息,是中國化學發光免疫定量分析領域的領先者。“波形控制能量負反饋激光焊接機技術及產業化”的技術特點在國內屬于首創,在國際上處于領先水平,可使激光輸出功率不穩定性小于3%。通過改變激光能量的輸出波形,極大地改善加工質量,甚至有些傳統的激光加工難題也可以得到解決,實現銷售收入近二億。 “基因重組人心鈉肽”,屬于臨床上用于治療急性心力衰竭的一種新型生物制藥,經過近8年研發,該項目通過優化形成了一個成本低、操作簡單的大規模生產工藝,并在國內首先建立了活性測定標準和多肽含量微量測定方法等技術規范。2012年底,與中國醫學科學院、深圳衛武光明公司以交鑰匙工程的方式轉讓給深圳衛武光明有限公司生產和銷售,合同金額達4300萬。
成果轉化和產學研工作穩步推進。2016年我校共有604項專利申請,226項獲得專利授權,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48項,2016年專利申請量較去年同期提高 75%,授權專利較去年同期提高24%。近五屆高交會共有363個項目參展,達成合同金額1.8億元,部分技術實現產業化。深圳大學技術轉移中心被評為第五批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實現技術轉化一條龍服務。根據深圳各區不一樣的產業優勢,我校成立了深圳大學龍崗創新研究院、深圳大學南山工業技術研究院、深圳大學龍華生物產業創新研究院;深圳大學坪山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坪山電化學動力與儲電能產業化基地、深大光電科技產業孵化園等技術轉化平臺,進一步提高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深圳大學學報》(理工版)越辦越好,影響力持續增強。學報現是英國《科學文摘》(INSPEC)、荷蘭Elsevier《Scopus》、美國《化學文摘》、德國《數學文摘》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等國際權威檢索系統源期刊。在全國工程技術大學學報類67種期刊中核心影響因子排列第二,并入選“2016年度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