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和體教分離巨網不破,減項、降分難除病灶——
體育高考加分霧霾為何難散盡
近日,包括北京大學等各大有資格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高校,紛紛發布了2014年高水平運動員招生簡章,新一輪體育特長生進入高校的競爭即將開始。但就在本月中旬,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在第11屆全國博士生學術年會作報告時透露,2012年四川大學擬錄取的幾名高水平運動員被發現其一級運動員證書作假,取消其錄取資格。
在千軍萬馬過高考獨木橋時,難免有人愿意鋌而走險,但由于各高校把關日益嚴格,且“高水平運動員”需要為各高校的高水平運動隊服務,因此“投機取巧”的成功率并不高。但對于僅把體育特長當作加分籌碼、鮮有專業競技任務的另一群“體育特長生”而言,“體育尖子生”的頭銜既成為他們在高考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優勢,又成為讓他們近年來被“造假”、“替考”等丑聞纏身的名號。
2010年11月,教育部、國家民委、公安部、國家體育總局、中國科協等5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調整部分高考加分項目和進一步加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其中,對體育特長生高考加分項目進行了調整:能加分的體育特長生加分項目最多只有10項,由8個全國統一規定認定項目和兩個各省(區、市)自選項目組成。而調整政策“從2011年秋季進入高中階段一年級的學生開始適用”,即即將開始高考報名的2014年高中應屆畢業生。
體育加分改革是形勢所迫
2009年底和2010年初,上海和廈門國際馬拉松比賽接連出現因要“騙取高考加分”而集體作弊的丑聞,在2009年,還有媒體報道,浙江省紹興一中提出航模高考加分申請的19名考生中,有13名是當地各級領導干部的子女,其余6名是教師子弟。一時間,“體育高考加分淪為某些人手中特權”等說法甚囂塵上。
“近年來部分高考加分項目在執行中出現了一些問題,特別是為獲取加分資格或身份而弄虛作假、違法亂紀等現象時有發生,嚴重損害了教育的公平公正。”教育部學生司相關人士向記者介紹了《通知》出臺的原因,并強調了其中關于2014年考生將面臨的變化:對于仍保留體育特長生高考加分項目的省(區、市),省級招生考試機構組織的測試項目限定在中學普及程度高、鍛煉效果好的田徑、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術、游泳、羽毛球等8項。各有關省級高校招生委員會還可根據本地中學生體育活動開展情況,在上述運動項目之外增加一般不超過兩個強身健體項目,報教育部備案同意后向社會公布。
教育部學生司向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調整后,有24個省份保留體育特長生加分,但將對申請體育特長生加分的考生組織統一測試,統測項目限定最多“8+2”項。其中,11個省份不再自定運動項目。通過規范清理,由省統測的運動項目由原70項調減至16項。
此前,四川省的體育加分項目為27項,“27項是一個高峰,所以要馬上剎車,否則還會有一些小項加進來。” 四川省考試院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這個數字是多年累積下來的,四川最早加分的體育項目也就幾個,但隨著學生加分需求的提高,慢慢地就變成那么多了。”他同時表示,體育加分項目眾多并非“四川特色”,“全國都這樣”。
除了將加分項目限為8項,廣東省還將加分分值從20分降到本科加5分、??萍?0分。其中,備受爭議的定向運動就在取消之列,因此,2013年是定向運動高考加分的“末班車”,也是最容易上演“最后瘋狂”的時刻。
今年4月,廣東省2013年普通高考體育尖子初審名單公布,其中部分通過定向運動獲得20分高考加分資格的考生受到質疑。有網友爆料稱,來自中山市第一中學的42名考生中,有37名不具備體育尖子報考資格,他們的加分存在異議。廣東省教育考試院第一時間介入調查,并于4月18日公布了調查結果:18名考生參賽情況不符合體育尖子報考條件的有關要求,已被取消加分資格。中山市教育局在初步調查中也發現,在這18名考生中,還有2名考生在香港參賽時由教練找人替考。
“高考加分中通常體育加分問題較為突出。”廣東省考試院副院長黃友文通過多年的工作發現,體育加分的“貓兒膩”主要存在3類情況:申請加分的“體育尖子”存在證書造假的現象;體育競賽組織不規范,“很多比賽亂發證書給我們的審查帶來干擾”;競賽的應試色彩和功利性突出。“以前主要看二級運動員證和比賽級別。”一名教育部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在《通知》出臺前,加分項目多由各地方自己制定,教育部負責審核,但“管理中才發現現實很混亂,不得不加強監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