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是一門在基礎教育階段非常必要的課程,讓學生們學說、學用一門外語,好處多多。關鍵在于考核方式——如何讓孩子們獲得學習語言的樂趣的同時,不會背上關于前途和命運的沉重包袱。
■常江
近期,全國各地密集推出新的高考[微博]改革方案,思路各有側重,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拿英語開刀”。在北京,高考英語滿分將從150分降至100分,而語文和文理綜合的滿分則相應升高。在山東,高考英語將取消聽力。走得最遠的是江蘇:英語將從高考科目中消失,轉而以等級形式計入高考成績。
消息一放出來,就引發了熱議。從各大網站展開的投票調查來看,支持者占據絕大部分。姑且不論這樣改是否合理、效果如何,單就支持率高企的事實,便已折射出經歷過“大考”或即將經歷“大考”的人們對外語學習的復雜感情。
我本人其實并未真正被外語“折磨”過。在我讀書的時代,英語是從初中開始學的,小學階段還是以母語和科學教育為主。因為漢語學得趣味盎然,所以英語成為必修科目后,也沒讓我產生什么抵觸心理,同樣學得趣味盎然。事實上,如果讓我從今天的工作與生活經驗出發,評價基礎教育的三門核心課程的重要性,我會認為他們同等重要:語文讓我理解自己浸潤其中的歷史與文化,數學培養了我最初級的科學精神,而外語則讓我掌握了一門極大拓寬自己視野的技能。三者相輔相成,缺了哪個都不好。
既然如此,為何還有那么多人對學英語深惡痛絕呢?有人說是因為無法學以致用,平時生活中根本用不上,學了也是白學??呻y道數學和語文不也是如此嗎?中學時學的各種方程式和立體幾何的算法,現在還有誰能記得?我們背過的那些古詩詞,又對我們的工作有何切實的指導?
可見這套實用主義的說辭行不通。中小學[微博]的教育首先是素養的教育,不但要有熟悉母文化的素養,也要有寬容看待異文化的素養。讓中學和小學承擔技能培訓的任務,不切實際。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英語難學,學起來太累、太枯燥。這恰恰是我要強調的第二個問題。
我本人英語還不錯,似乎沒什么發言權。學習語言需要一定的天賦,也是不爭的事實。但從我與外國人交流的經驗來看,問題似乎更多出在我們“教”和“學”的方式上。也就是說,正因英語是必修課且為中考[微博]、高考的必考科目,所以學習變成了一種競賽。我們的中小學英語教師,一直在用最令人厭煩的方式教授一門活生生的語言——很無奈,卻也很現實。
我在歐洲曾學過半年丹麥語,教師鼓勵我們多說多寫,帶我們到哥本哈根街頭用最簡單的句子與人對話,并允許我們考試的時候帶詞典。比起英語來,丹麥語本身可算枯燥、無用了,但那半年我學得十分起勁,因為我心里很清楚:這種學習是一場單純的心靈之旅,學得好與壞都不會改變我的命運。在我們國家,情況恰好是相反的。
總體上,我認為英語是一門在基礎教育階段非常必要的課程,讓學生們學說、學用一門外語,好處多多。關鍵在于考核方式——如何讓孩子們獲得學習語言的樂趣的同時,不會背上關于前途和命運的沉重包袱。
因此,各地關于高考制度的調整,在方向上是正確的:外語教育的必要性得到充分認可、外語課程也予以保留,但外語學習的成績應當逐漸淡出對一個學生總體能力的考核認定機制。
事實上,現在的情況已經比我們所能預想的還要糟糕:不光中小學,就連幼兒園,也已經將“雙語”放置在核心教育理念的位置上了??茖W已經證明對三五歲的孩子強行灌輸多種語言,容易引發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的紊亂。而這荒誕的場面,未必不是“分數決定論”帶來的副作用。
我樂于和英語說再見,但此英語是枯燥、無用、強迫學生以死記硬背換取高分與名校的英語。真正的英語存在于活生生的日常交流之中,存在于學生的興趣與教師的熱愛之中,也存在于每一個渴望用寬容的目光看待異文化的人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