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每過5年,社會就會不自覺地給新生一代貼上時代劃分的標簽,很多人天然地覺得出生在這段時間的孩子有著共通的鮮明個性,會在為人處世上表現出與前人迥異的特征。“80后”、“85后”、“90后”,莫不如此。2013新學年即將拉開帷幕,出生于1995年的“95后”也將正式登上大學舞臺。對于“95后”的種種猜測在校園逐漸蔓延開來。面對“95后”大軍,大學做好準備了嗎?
學生個性凸顯
老師不貼標簽
還未正式開學,網絡上關于“95后”有點“異類”、提出的問題不靠譜的消息不脛而走。“女生太多會不會廁所不夠用?”“汽車服務專業是當洗車工?”……諸如此類的問題早已讓人們對“95后”心有好奇和懷疑,不少大學“老生”也在私下里討論著能否與新生們和平相處。
與網絡熱議形成鮮明對比,高校里的輔導員和老師對待這個問題卻異常冷靜:現在就給“95后”貼標簽,還為時過早。
“我并不認為‘95后’會與1992年、1993年出生的孩子有什么不同,他們還沒有正式踏入大學校園,在沒有與這群孩子有深入的接觸之前,不應該急著給他們貼上標簽。”華東政法大學輔導員湯君說。
個性更為張揚、更多關注自身的發展、表達的方式和信息獲取的方式更加多樣化……雖然大部分老師認為“95后”不見得會體現出特別的個性,但一屆屆學生帶過來,不可否認的是,時代在學生身上還是刻上了烙印,每個時代的大學生都會體現出不同的個性特點。
學生思想獨立
追求自我發展
湯君告訴記者,相比于“80后”的順從,上世紀90年代出生的學生個體思想的獨立性更強。對于學校或者老師的安排,他們更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利。在他們身上,社會現實的一面被放大。即便是課表上的一門選修課,學生們都會自覺不自覺地來提問:這門課程對我而言到底有沒有用,對我的未來是否有好處?出發點不再是這門課程是不是提高我的素養 和內涵。
有不少教師認為,每個時代的社會氛圍對于學生的個性都有著深刻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學生進入大學后,最關心的不是專業課取得了多少分數,而是更熱衷于有什么方法去“賺錢”。暑假里很多學生去實習、參與社會實踐,甚至是創業,“及早積攢經驗,為將來走上社會做鋪墊”,大學新生都懂得“先發制人”。從這個層面上來看,“90后”學生更強調“自己要發展”。
在過去,學生走入大學校園后,高考帶來的興奮感和自豪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揮之不去,很多學生不能正視新的學習任務,依舊沉浸在已經過去的喜悅之中。而面對社會的壓力和升學考研,越來越多的“90后”學生意識到:“大學生了不起”的說法只屬于過去,他們清醒地意識到,上大學的意義不再等于一份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