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
一直以來,關于“普職分流”的話題總能引起不小范圍的社會討論,激起一部分家長的教育焦慮。而在討論背后,還有一個問題值得追問:在仍處于工業化發展階段的中國,技術工人從哪里來?
目前人們對職業教育認可度不高。這種狀況一方面與職業教育生源、培養模式以及培養質量有關,另一方面因為部分年輕人出于對工作條件、技能提升、職業回報等的考慮,更加青睞自由靈活的工作,而不愿進工廠。
技術工人是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大量勞動人口的成長與流動也關涉萬家燈火與社會穩定。當前,我們必須要從頂層設計上系統性思考技術工人的來源、培養和發展問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些制造業和職業教育發達的國家,在對學生較早“分流”的同時提供了多條“回流”路徑。比如在新加坡,學生在小學、初中畢業時都要經歷“分流”,這使職業教育作為中學后教育的地位得以鞏固,職業教育的生源數量和質量得以保證。根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最大限度減少輟學率和人力資源浪費,這也有力支撐了所在國的經濟轉型。
當前,雖然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但企業“招工難”的問題依然存在。在筆者參與的近兩年對部分院校的調研中可以發現,僅有30%左右的制造類專業學生畢業后進入制造業企業工作。人社部2月份發布的最缺工100個職業排行中,有43個屬于生產制造相關職業,而這種制造業用工緊缺現象自2019年第三季度該排行發布以來一直存在。
目前來看,我國技能型勞動者缺乏,其供給主力仍應是中等職業教育。當然,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才需求不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合理規劃普職比例。此外,我們更應關注分流后學生如何培養以及學生的發展和激勵問題。分流后培養質量和發展通道等問題解決了,不僅可以避免“一考定終身”,其所帶來的焦慮、分層等問題也迎刃而解。如果能加快教育多元化發展,給孩子更多的機會,因材施教,分流就會成為根據學生特點的“自主選擇”而不是被淘汰后的“次等選擇”,也就真正實現了普職“同等重要”。
這又關涉另外一個問題,職業教育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
根據筆者參與的相關調研,轉型升級后,新的生產條件要求員工至少具有兩方面的能力:一是在掌握專門技能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綜合能力,能夠獨當一面識別和解決系統性問題;二是能較好適應不確定的工作環境和內容,具備不斷學習和發展自身的能力。也就是說,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的是專通俱備的人才,其知識面向和能力結構應滿足多元的崗位要求。這種能力已經不屬于某種職業,而是許多職業的共同基礎,這種基礎能力是一種可遷移的能力,它使勞動者能夠迅速適應未來的變化,也能順利進行后續的職業發展。
近來,教育部明確提出中等職業教育的多樣化發展,“職教高考”也在大力推進中。前者讓中職學生就業有能力、升學有優勢、發展有通道,后者則直接推動職業教育中高本一體化培養模式基本形成。
《“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就完善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提出了明確要求。縱向上,探索打破目前的“天花板”和“隱形門”,形成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階梯,探索“新八級”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橫向上,探索實現技能人才和專技人才等相應的人才貫通發展。今年年初,教育部和人社部也就職業教育改革和技能激勵等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方針,關鍵還是如何落實落細。政策執行到位,不合時宜的社會觀念自會得以更新。而當做工人也變得“有里子也有面子”時,技術工人的來源自然也就不再成為問題,其培養與發展也將形成良性循環。
(作者:王淑娟,系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動關系與人力資源學院高級經濟師)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