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急救教育能夠增強學生們自救和互救的能力,從而為健康校園建設、健康中國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副司長 劉培?。?ldquo;讓青少年學生具備基本的急救知識技能和方法,是國際的通行做法,目的在于讓學生增強健康素養和具備急救素質。主要內容會涉及到創傷救護、意外事件、突發事件,包括地震、中暑、踩踏等緊急情況的處理,避難和逃生。國際組織專業機構的調查顯示,全球范圍內超過60%的國家為青少年兒童提供專門的急救課程,有將近30%的國家要求教師以及學校的工作人員必須接受急救教育。”
劉培俊表示,早在2019年,國務院啟動的健康中國行動就把急救知識的學習和普及納入了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此后,各地開始積極探索,倡導推動學校開展急救教育。教育部門會同健康、衛生、疾控、急救等領域專家進行了大量的前期論證和技術探索。2021年5月,教育部聯合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學校應急救護工作的通知》。2021年8月,教育部開始正式啟動開展學校急救教育試點工作,研究制定了急救設備的校園配備標準、急救教育教學培訓大綱和培訓講師基本要求,組建了教育部急救教育專家組和講師團。
劉培俊透露,2022年起,教育部將把試點經驗向全國推廣,讓急救教育納入學校教育體系,納入學校課程體系,納入學生的健康素養體系。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副司長 劉培?。?ldquo;首先要建立起一個分學段的急救教育知識技能的內容體系,小學階段要掌握基本的急救救護知識,中學階段掌握基本的救護技能和自救互救的技能,大學階段要掌握現場救護、志愿服務和應急處置的基本能力。各級各類學生,按照他的學段和年齡特點掌握一定程度的救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他們提高健康素養,掌握急救的知識技能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來源:央視新聞
來源:內蒙古教育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