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德技并修,探索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途徑,以體能、技能、智能“三能”教育為抓手,夯實學生成長成才的高素質之基。
體能筑基——筑就學生強健體魄
交通運輸行業的從業人員大量工作時間在戶外,沒有強健的體魄很難勝任工作需要,為此,學校實施了體能教育“五個一”工程,督促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上操場”,為將來的工作筑牢堅實的身體基礎。
貫徹一種理念。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欄、微信等各種校園媒體平臺,通過常態化宣傳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意識,增強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自覺性。
上好一門課程。利用學生在校時間開足體育課程,并針對不同專業未來工作崗位的要求,安排三分之一左右的時間開展體能訓練,如對汽車、道橋、物流專業學生進行“輪胎阻力”“消防技能”等力量訓練,在強身健體的同時增強學生適應未來崗位的能力。
愛上一項運動。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體育“第二課堂”活動和系列學生體育競賽,與體育相關的學生社團就有20余個,基本做到體育社團全覆蓋,著力培養學生對單項體育運動項目的愛好。
養成一個習慣。利用各種方法促進學生開展日常體育鍛煉,如組織在校生每天不少于30分鐘晨練,校外頂崗實習學生每人每天一小時體育鍛煉等,將日常鍛煉納入學生體能積分,計入體育考評總成績,幫助學生養成鍛煉習慣。
打好一個基礎。先進的理念、實用的課程、喜愛的運動、良好的習慣,為學生未來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身體基礎。為及時了解掌握學生的體能發展狀況,學校還為每名學生建立了體能跟蹤檔案,每學期開展一次體能測試。
技能強基——增強學生就業能力
職業教育的核心目標是發展學生的職業能力,而職業能力中最基礎的就是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為此,學校全面加強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培養,并開展了諸多技能教學改革嘗試。
先進理念引領技能教學改革。近年來,學校借鑒德國學習領域課程方案的理念,圍繞職業崗位技能要求,以崗位定技能,以技能定理論,再以技能、理論組合新的教學內容,并根據技能教學改革的需要,提升實踐性教學課時比例,2021年實踐性教學課時達到了專業課教學課時的59.3%,確保了學生有充足的動手實操時間,實實在在提升了學生的技能水平。
真實環境支撐技能教學改革。學校陸續投入近2億元,將傳統的實訓室改建為真實的工作環境,并對接崗位需求,以模塊化的教學場景對學生實施技術技能培養。以汽車學院為例,教學、實訓環境按照國際知名汽車廠家的標準建設,以每班12—16人的小班化開展理實一體教學。
技能大賽促進技能教學改革。學校把開展校級大賽作為技能教學的重要一環,每年高質量舉辦全校性技能大賽,各專業學生全員參賽,用人單位選派代表觀賽,既向用人單位展示了技能人才培養成果,也為省賽、國賽選拔了大批優秀選手。
“1+X”證書深化技能教學改革。學校選派專業課教師參加證書培訓、研究證書標準,組建了校企人員共同參與的4個專業教學團隊,將證書考核標準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兩年多來,學校申報證書23個,覆蓋26個專業,2401名學生參加了證書考核,平均通過率90.3%。
綜合實訓增強技能教改成效。學校不斷完善綜合實訓條件,建成了2個國家級生產性實訓基地、6個河南省示范性實訓基地、6個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基地生產環境與教學現場統一、實踐鍛煉與理論學習統一,全面加強學生綜合實訓鍛煉。
頂崗實習提升技能教改實效。學校高度重視頂崗實習工作,精心選擇專業對口實習單位,校企聯合制定實習方案,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環境。8年來,學校已向一汽-大眾4個生產基地累計選派了7屆1400余名實習生,其中220多名優秀畢業生順利留廠,成為一汽-大眾正式員工。
智能培基——培育學生發展基礎
在產業快速升級迭代的發展形勢下,職業崗位的工作內容和任務隨時可能面臨新變化,這就要求學生還必須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潛能。為此,學校著眼學生未來職業工作需求,重點培育其方法運用、邏輯推斷、創新發展三方面的智能,為其通過技能實現個人和社會價值奠定良好基礎。
培育方法運用智能。能工巧匠之“能”與“巧”,不僅在于技術工藝的高明,更在于擅長解決工作中的“疑難雜癥”。學校在汽車、道橋、物流的部分專業開展教學改革探索。如以技術測試為代表的汽車研發輔助類崗位人才培養中,將工作方法融入項目教學內容,既要讓學生掌握如何識別、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更要讓學生掌握根據不同情況選擇運用以及設計工作方法,通過這種工作方法智能的培育,使學生的學習更具挑戰性,增強其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培育邏輯推斷智能。工匠之才,追求技能的精進,更注重邏輯思維和推理判斷能力。作為一所典型的工科院校,河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交通運輸類專業在校生數量占全校的70%以上,圍繞工科專業特點和就業領域規范、要求等,學校除在專業課教學中加強學生邏輯推斷的培育外,還深化文化課教學改革,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數理智能的訓練。如在建筑工程類專業的高等數學教學中,學校打破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與模式,將抽象的邏輯和推理與專業課的具體內容相結合,讓學生在專業的氛圍中感受數學的邏輯之美、推理之趣,既增強了學生對專業的認識,也鍛造了學生嚴謹細致的思維習慣,為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勞動者大軍夯實基礎。
培育創新發展智能。社會在發展、環境在變化、技術在進步,嚴峻的形勢對學生適應環境、創新發展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學校著力培養學生具備適應復雜工作情境、創新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在課內增加了口語文字表達交流、信息收集與處理、團隊建設管理、安全生產等教學內容,在課外組建了口才協會、文學社、網絡+多媒體技術協會等學生社團,增強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還充分利用設在校內的全國交通運輸行業綠色高性能材料應用技術研發中心、國家級橋梁安全維護與加固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等10余個科研創新平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學生在校期間,可以自愿參加平臺的項目研究,在科研人員的指導下做科研輔助工作。其中,由教師、學生和校屬企業員工共同參與研發的“玄武巖纖維瀝青混凝土應用技術”被列入河南省交通運輸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推廣目錄,在省內10余個高速公路項目中進行了推廣應用,效果顯著。
(作者系河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作者:劉志偉
《中國教育報》2022年01月18日第5版 版名:職教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