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還未畢業的職業技術院校學生被各大企業爭搶一空的報道引發了網友熱議。有網友表示“這才是職業技術學院該有的樣子”“鐵飯碗不是在一家單位干死,而是自己有一技之長,去哪兒都不會餓死。”
毋庸置疑的是,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職業教育理念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受“重普輕職”觀念的影響,很多企業盡管會給職業技術院校學生提供實習機會,但錄用他們的機率卻不大。這也是上述報道引起轟動的重要原因。改變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偏見,為家長和學生樹立對于職業教育的信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國家對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寄予厚望。從《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到《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再到《關于做好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工作意見》……一系列頂層設計,有助于完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渠道,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更是將職業教育推向了一個新高點,構建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駛入了快車道。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發展職業教育,僅靠頂層設計還不夠,還需要多管齊下,全社會共同努力。一方面,打破職業教育發展不均衡、發展質量不高的現狀,加大制度創新、政策供給、投入力度,做到精細化、特色化,引導學生學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為國家發展輸送更多棟梁之才。另一方面,打通上升通道,讓職業教育與其他類型教育的銜接渠道越來越融通順暢,讓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升學、就業通道越來越寬廣。同時,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全社會要形成尊重勞動、尊重技術技能人才的濃厚氛圍。實力、效果,才是破除社會對職業教育偏見的最好辦法。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更多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把“大有可為”的殷切期盼轉化為 “大有作為”的生動實踐,就一定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