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初中不上民辦,大學(就會)上民辦”。這是在上海家長中的廣為流傳一句話,也形象概括了民辦教育在不同教育階段的發展差距。
時值招生季節,不少民辦幼兒園、小學、中學,成為家長追捧的“名校”。許多家長寧可舍棄免費義務教育,也要上價格不菲、升學率高的名牌私立中小學。這在中國的許多城市并不少見。
到大學階段則倒了過來,民辦大學很難獲得學生家長的認同,幾乎成為上不了公立大學的學生的最后選擇。對比西方教育發達的國家,頂級高校都是私立大學,提高民辦高校的教學質量成為整個中國社會關注的熱點。
2009年,中國國務院出臺《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發展教育和社會培訓事業。支持民間資本興辦高等學校、中小學、幼兒園、職業教育等各類教育和社會培訓機構”。
2010年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民辦教育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然而,消除教師身份、學校身份歧視仍然長路漫漫。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副司長宋德民說,近年來民辦教育特別是民辦高等教育在改革中發展面臨一定困難,主要體現在與公辦學校相比投入不足、辦學質量不高、師資總體水平不高,同時受體制的制約,民辦學校教師在身份和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公辦學校教師存在較大差距,“與公辦學校教師同等的法律地位”未得到完全落實。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常務副院長邵敏華深感,剛剛發展20多年的中國民辦高校與已經成熟的公立名校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其中,人才問題是核心問題,教師身份是引進人才的最大障礙。
公立大學非“985”名校、“海歸”博士不留,而民辦高校的師資大多是碩士畢業或公立院校的退休教師。很多正當壯年的高水平人才不愿來民辦高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體制背后的養老、職稱、社會身份認同等一系列問題。
為扭轉這一困局,上海近日啟動民辦高校“強師工程”,除開展教師培訓,提升民辦高校教師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外,切實提高教師待遇是另一核心內容。
據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任薛明揚介紹,如今,上海已將民辦高校人事管理統一納入全市高校人事管理范疇,民辦高校教師在職稱評定、獎勵表彰、科研項目申報、教師培訓等方面已完全享有與公辦高校教師同等待遇。
在提高師資水平的同時,找準特色發展是民辦高校的勝出之路。在民辦教育走在中國前列的上海,一些民辦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甚至高于公辦院校。杉達學院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培養計算機專業應用型人才,2011屆畢業生就業率97.17%;思博職業技術學院“訂單式”培養高級護理人才,就業率達98.8%;建橋學院擁有國家級數控實訓基地,畢業生就業率也達到97%以上;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瞄準文物修補人員的空缺,學生未畢業就被預訂一空。
上海杉達學院院長、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主席李進認為,“對于民辦高校而言,社會需求是生長的土壤,應用知識是成功的關鍵,產銷對路是存在的價值。”
“不能指望中國的民辦高校都像清華北大一樣走‘大而全’的道路,也不能指望短短幾十年我們就能像哈佛、劍橋一樣拔地而起。民辦高校只有堅持特色發展之路,堅持公益性辦學精神,誠信面對社會,才是最終勝出之道。”李進說。
李進還希望政府能夠像公辦學校一樣,對民辦高校實現按人頭撥款,“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減輕學生負擔”。據統計,上海市財政安排民辦教育政府專項資金已從2005年4000萬元人民幣增至2010年5.47億元。2012年預計將達到7億,其中民辦高校約3億。“已經有了長足發展,然而與公辦高校相比仍有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