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民辦大學路在何方?
文/虹野
日前看到新東方俞敏洪黯然離開耿丹學院的消息,唏噓不已,滿懷教育情懷,卻不得不面對當前民辦教育的現實。
當前民辦大學大都面臨著生源質量差,缺少持續性資金,缺少優質師資,更為重要的是民辦大學面臨著定位缺失的情況。

其中,生源質量差是一切問題的根源,學校學生無法為學校帶來聲譽,更無法創造價值反饋學校,在無資金無優質的時候更是難以吸引優質師資。但是想通過招生政策改變生源現狀是不現實的。只有通過辦學質量才能吸引優質生源不計較學歷含金量而不顧一切的加入學校。
這就牽涉到辦學定位了。正如俞敏洪所言,現在的民辦大學辦學方向不清,既想做研究型大學,又想往技術、實用型方向發展,“有點亂了手腳”。“貪大求全,依賴學費”,或許是當前民辦大學的共病,以至于很多民辦大學成為了公立大學的獨立學院。甚至渴求獲取和公立大學一樣的政策和待遇,如此一來,拿了政府資助的大學還算是民辦大學嗎?
世界上頂尖的大學大都是民辦大學,為何我們的民辦大學卻只能仰人鼻息,茍且生存呢?無他,缺乏行業頂尖人才。

當今中國大學,課程設置和社會脫節頗為嚴重,學校所授課程大都屬于陳舊知識,如若非一紙文憑是很多行業的敲門磚,或許不少學生早就棄之若履了。當前不時抬頭的“讀書無用論”,事實上是對中國公辦大學的不滿。民辦大學如若貪大求全,仿照公辦大學的辦學模式和辦學方向,顯然是走不通的,除了學校投資方從學費中得到一些收益之外則再無利益可得。這里,鄙人和俞洪敏對于非營利大學的觀點有些許不同。大學的價值并非是資本,而是能夠創造價值的人,大學的投資人也好,具有教育情懷也罷,無利不起早,只是當前的民辦大學無法從學生那里獲取額外價值,就只好從學費里面獲取直接價值了。
而民辦大學要想生存甚至超越公辦大學,需要解決當前公辦大學解決的不好的問題,即專業與社會接軌的問題。民辦大學的優勢在于靈活的自主辦學權力,船小好調頭,民辦大學很容易培養出來行業精英。這里可以借鑒馬云等創辦的湖畔大學,招收這些有潛質的企業家,即便不收學費又如何?學校即便不盈利,作為投資方的馬云等人也可以獲取更多的人力資源。

民辦大學想超越公立大學,需要在小范圍內培養精英,精英們所帶來的人力資源和他們創造的價值就是民辦大學的最大的價值所在。故建議俞敏洪,可以利用新東方的口碑創建一所匯集精英的“語言大學”,集外貿、翻譯、留學、涉外事務等精英于一校,一代人下來,何愁師資、資金和生源呢?
再如其他計算機行業精英亦可辦“計算機大學”,集軟硬件開發精英共進退,何愁學校不興旺發達,投資者何嘗不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呢?
故而民辦大學不用糾結于是否是營利,更不應該渴求政府支持,而應該關注培養的學生能否創造足夠的社會價值。所以說民辦大學更應該是不缺錢的各個行業精英領袖來組織辦專業性的、研究性的、實用性的學院,既具有學術性,又具有實用性,能夠培養出充分滿足社會的需求的學生,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
虹野 中華教育改進社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