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8日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5次會議審議通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提出了著眼國家“兩個一百年”戰略目標的中國高等教育強國夢。“雙一流”建設為我國高等教育未來的發展制定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到2020年,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第二步到2030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提升;第三步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雙一流”建設迅速成為全社會和各高校高度關注的話題,各地也紛紛出臺了與國家“雙一流”建設對接的方案。可以預見,“雙一流”建設將對我國高等教育未來的發展產生重大和深遠的影響。
“雙一流”建設方案提出來之后,一個很自然的問題就是:何為一流?如何評估?
2016年8月6日,第31屆夏季奧運會在巴西里約市隆重舉行。由于近年來巴西政局動蕩不安,奧運場館建設進度一再延期,大家對于里約的開幕式沒有太高期待。但看完里約奧運會開幕式后,大家普遍感到“很好,很巴西”,雖然其預算不到倫敦奧運會的十分之一。
高校學科評估與奧運會比賽很相似,都是每四年一次,相當于全國高校學科建設水平的大比武。在觀看里約奧運會開幕式的時候,筆者聯想到了高校“雙一流”建設與評估的問題,油然而生以下幾點體會。
首先是大學與學科的特色發展非常重要。里約開幕式上的文藝表演給人最深的印象是很有特色,“很巴西”。比如熱情的桑巴舞表演,巴西人心目中的英雄“杜蒙特”駕駛著他發明的“14BIS”飛機飛越多個里約地標性景觀(高聳的基督山等),世界名模吉賽爾邦辰走秀等。歷屆奧運會開幕式都極力彰顯主辦國的特色。筆者認為,特色沒有高低之分,特色就是一流,我們很難說北京、倫敦、里約奧運會開幕式水平孰高孰低。
這次奧運會共有來自207個國家和地區代表團(含獨具特色的難民代表團)的10500名運動員參賽。代表團規模差異很大,最大的是東道主巴西代表團,共462人,最小的僅1人(南太平洋島國圖瓦盧)。筆者注意到各代表團入場時,服飾和表演很個性化,盡力在全世界面前彰顯特色,入場的介紹詞也很個性化,都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把該代表團的水平最高的項目和運動員介紹出來。它讓筆者聯想到,世界體育強國如同世界一流大學,占據優勢的比賽項目往往比較多(比如美國和中國)。但體育弱國或小國只能搞特色體育項目,在某些項目上占據優勢,這如同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因為國家財力和人力跟不上。一個國家如何發展體育項目和一個大學如何搞學科建設是大道相通的。
第二是一流大學和學科沒有統一的標準。目前全世界幾個著名的大學和學科排名機構的標準本來就不一致,同一個學校在不同排行榜上的位次有時候相差較遠。美國US News甚至對于世界大學與國內大學排名使用不同的標準,前者科研權重很高,后者人才培養權重很高。美國西點軍校是大家公認的世界軍事名校,號稱“美國將軍的搖籃”,許多美軍名將如格蘭特、羅伯特?李、艾森豪威爾、巴頓、麥克阿瑟等均是該校的畢業生。西點軍校“職責、榮譽、國家”的校訓、《學員榮譽準則》中“學員不得撒謊、欺騙和行竊,也不得容忍他人有上述行為”的條款給筆者留下很深印象。這些都很具有西點特色,但是西點軍校的科研水平卻并不太高。
第三是高校的學科評估應該分層分類,充分借鑒奧運會比賽的經驗。目前第四輪高校學科評估正在進行,與前幾輪學科評估方法相比,本輪評估做了不少改進,比如捆綁評估約束更強,弱化資源投入,強化產出等。但筆者認為,目前的學科評估除了評估指標體系不穩定難以發揮“診斷器”作用外,最明顯的不足是沒有分層分類評價,不利于引導各學科特色發展。
目前學科評估只有很粗的分類評價(9類),比如理工科幾乎評估指標體系都一樣,也沒有分層評估(博士點學科和碩士點學科一起評,而美國是分開評估的)。這相當于用一把尺子來量所有學科。這非常不利于高校(尤其是非211高校)的特色發展。
比如交通運輸工程一級學科,涵蓋鐵路、公路、民航、水運和管道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由于我國高鐵和地鐵過去幾年發展很快,大項目和大獎都很多,大交通學科一起評估,鐵道類大學肯定占絕對優勢。如果“雙一流“建設按照這樣評估的結果只擇優支持,以應用型科研和人才培養為主的民航和海運類院校肯定吃虧。
筆者認為,奧運會的比賽組織對于改進學科評估工作有重要啟示,因為奧運會比賽項目的設置體現了分層分類評估原則。奧運會比賽項目分成大項(sport),分項(discipline)和小項(event)。比如,本屆奧運會共設28個大項,38個分項,306個小項,每個小項設一塊金牌。此外,奧運會項目分男、女、男女混合比賽項目,且夏奧會與殘奧會分開舉行。奧運會比賽小項越多,則相當于學科評估中分層分類越細,評估對象越是具有可比性,越容易突出特色。
筆者所在的中國民航大學是一所行業特色極其鮮明的交通運輸類學校,已有66年的建校歷史,校址由周恩來總理親自選定,首任校長方槐將軍由毛澤東主席親自任命。2011年建校60周年期間,中國民航局提出了把學校建成“享有國際聲譽的世界著名的民航類高等學府”的目標,這為我校建設特色一流民航大學指明了方向。
中國民航大學提出了“特色一流大學,特色一流學科,特色一流專業”的“三一流”建設目標,并已經被中國民航局列入“十三五”規劃。我們把安全科學與工程和交通運輸工程這兩個綜合交叉的特色主干學科作為學校特色一流建設學科,把空管、機務、飛行和機場運行管理等特種專業作為特色一流建設專業。中國民航局直屬的本科以上普通院校只有兩所,中國民航大學和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前者是國內唯一民航學科專業最齊全的多科性大學,后者以飛行員培養為主,兩者在校生的規模都在世界同類大學中居領先地位。國內航空航天類高校主要以飛行器設計和制造為主,與以航空器運營為主的民航院校關系不大,所以我們“對標發展”的目標學校就是世界著名的三個民航大學:美國的安伯瑞德航空航天大學、法國國立民用航空大學和俄羅斯莫斯科國立民用航空技術大學。這三個學校都以應用型人才培養和應用型研究為主。目前中國民航大學與這幾個學校在研究生培養、科研與學術交流方面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包括與法國航空航天大學校集團(GEA)合建的中歐航空工程師學院,與美國安伯瑞德大學合作的“3+1+1”本碩聯合培養工作,與美國安伯瑞德大學和法國國立民用航空大學三校輪流主辦的國際空管和適航學術會議等。
記得去年訪問美國安伯瑞德大學時,筆者與該校校長有過一段有趣的對話。我說貴校在世界民航業知名度很高,被時代周刊譽為“空中的哈佛大學”。該校校長說,“不對,哈佛大學是地面上的安伯瑞德大學”。這句話展現了他們特色立校的自信。
筆者認為,奧運會的組織對于高校學科評估工作具有重要借鑒價值。國家即將實施的高校“雙一流”建設要把“擇優”和“擇需”相結合,把“雙一流”建設和特色發展引導相結合,應該引導全國高校在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中爭創一流。中國高校進入ESI排名千分之一的學科數73%集中在化學、工學和材料學科,我國學科評估方法也存在沒有分層分類評估等局限性(比如前面提到的交通運輸工程學科),不能簡單使用國際ESI排名或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作為“雙一流”建設的依據。國家要統籌處理好“強中國特色”和“創世界一流”的關系,各行業高校也要統籌處理好“強行業特色”和“入主流、上水平”的關系,這需要智慧和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