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范,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并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 />
文明禮儀常識
禮儀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范,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并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映。重視、開展禮儀教育已成為道德實踐的一個重要內容。
禮儀教育的內容涵蓋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內容上看有儀容、舉止、表情、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從對象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待客與作客禮儀、餐桌禮儀、饋贈禮儀、文明交往等。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規范稱為禮節,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稱為禮貌。加強道德實踐應注意禮儀,使人們在"敬人、自律、適度、真誠"的原則上進行人際交往,告別不文明的言行。
禮儀、禮節、禮貌內容豐富多樣,但它有自身的規律性,其基本的禮儀原則:一是敬人的原則;二是自律的原則,就是在交往過程中要克己、慎重、積極主動、自覺自愿、禮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對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檢點,自我約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適度的原則,適度得體,掌握分寸;四是真誠的原則,誠心誠意,以誠待人,不逢場作戲,言行不一。
禮儀的表面意思包括了五大方面:
一、禮儀是一種首德行為規范。他不同于法律,雖然都有規定該做與不該做的但是作為道德規范來說他是沒有絕對的懲罰制度的,做的不當,最多是遭人唾棄,所以能規范道德行為的人也只有我們自身而已。
二、禮儀的直接目的是表示對他人的尊重。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級精神需要,當在社會交往活動過程中,按照禮儀的要求去做,就會使人獲得尊重的滿足,從而獲得愉悅,由此達到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也就增進了你與他人的溝通交流為你建立人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禮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社會正常的生活秩序。例如隨地亂扔垃圾、吐痰、橫穿馬路等等不文明的行為都是需要通過道德去規范的。若是靠法律去限制那我們則需要多少警力去監督懲治?
四、禮儀要求全體成員共同遵守。社會是一個大家庭,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完全脫離神會而存在,同時社會也不是由一部分的人就可以組成的,社會道德、禮儀的建立于遵守是需要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努力的。
五、禮儀要求在人際交往、社會交往活動中遵守。這是它的范圍,超出這個范圍,禮儀規范就不一定適用了。如在公共場所穿拖鞋是失禮的,而在家穿拖鞋則是正常的。就是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禮儀才能得到的體現。
那是否我們能夠做到以上的基本規范就可以成為一個有禮儀有修養的人了呢?就如有的人盡管著高級的名牌衣服,但他的服飾樣式、色彩的選擇都不合適,穿在身上整體效果并沒有顯示出美;有的人禮儀語言的表達很動聽,但給人的感覺是言不由衷。有的人在社交場合盡管按要求做了一些禮儀動作,但只有形似沒有神似,因為他沒有外在表現的根基——內在的修養。作為大學生我們在注重內在修養方面注意以下三方面的提升:
一、思想道德修養
思想道德修養是指一個人的道德意識、信念、行為和習慣的磨練與提高的過程,并達到一定的境界。有德才會有禮,缺德必定無禮,道德是禮儀的基礎,現實生活中,為人虛偽、自私自利、斤斤計較、唯我獨尊、嫉妒心強、苛求于人、驕傲自滿的人,對別人不可能誠心誠意、以禮相待。
因此,只有努力提高思想道德修養,不斷地陶冶自己的情操,追求至善的理想境界,才能使人的禮儀水平得到相應的得高。眾所周知,禮儀修養是一個自我認識、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必要的外部條件的影響是不可少的。但是,最終要取決于有沒有高度的自學性。
如果沒有強烈的求知欲,在外力的推動下,也許你會“強記”一點禮儀知識,但根本不可能進行禮儀修養,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也就是空談了。內省是一種經常性的自覺的自我檢查,提高判斷是非能力的重要途徑。“吾日三省吾身”是儒家的修養法則,對當代大學生也是適用的。
二、文化修養
風度是人格化的象征,是精神化了的社會形象,有教養的人大都懂科學、有文化。他們思考問題周密,分析問題透徹,處理問題有方,而且反應敏捷,語言流暢,自信穩重,在社會交往中具有吸引力,讓人感到知識上獲益匪淺,身心上愉快舒暢。相反,文化層次較低的人,缺乏自信,給人以木訥、呆滯或狂妄、淺薄的印象。因此,只有自覺地提高文化修養水平,增加社交的“底氣”,才能使自己在社交場合上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瀟灑自如。
而對于禮儀知識的學習,大學生要努力了解和掌握社會對人們在禮儀方面的基本要求,以禮儀的理論武裝頭腦,提高認識。主要是要求搞清楚按禮儀辦事的必要性,及禮儀在社會生活中的巨大作用,真正認識到個人在參加社會生活時在言行上所應當遵循的“規矩”,以免在工作、學習等日常事務中增添不必要的麻煩和障礙。
三、藝術修養
藝術是通過具體、生動的感性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審美活動。藝術作品積淀著豐厚的民族文化藝術素養,更凝聚著藝術家的思想、人生態度和道德觀念。因此,我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必然會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時也受到藝術家世界觀、道德觀等方面的影響,傾心于藝術作品所描繪的美的境界之中,獲得審美的陶醉和感情的升華,思想得到啟迪,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習慣就會培養起來。因此,要有意識盡可能多地接觸內容健康、情趣高雅、藝術性強的藝術作品,如文學作品、音樂、書法、舞蹈、雕塑等,它對人們提高禮儀素質大有裨益。